对于电影《玫瑰人生》实在是有太多觉得值得总结和分析的地方,今天主要分析其叙事结构的运用、重要女性角色的刻画、重要男性角色的刻画~
首先是叙事结构的运用。《玫瑰人生》的叙事方法十分独特,乍一看似乎有些凌乱,稍作整理可以看出该片讲述了伊迪丝一生中的三段生活,第一阶段:即小时候的经历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歌手;第二阶段:职业生涯的顶峰期身体、情感状态渐渐进入低谷;第三阶段:死前一段时间对于自己一生的回想。这样的三段是以交叉叙事的方式同时进行的。这样的方法告别了单纯记录一个人的一生这样单调的顺序讲述法,而是在交叉乱序中找到了情感的延续。首先一开始,伊迪丝昏倒在台上,呢喃着“我还要继续活下去,让我回魂再生”,于是开始了伊迪丝小时候的段落叙述。这样的接洽让观众有种陪着这个传奇歌手再活一遍的感觉。而伊迪丝在妓院的时间里,一次被蒂迪内画上小丑般的红唇由第一阶段转第二阶段时伊迪丝正在照着镜子画着红唇。本来一个似乎没带有太多感情的镜头却因上一个镜头中小丑红唇而似乎带有情感,那种情感又不像刻意为之,是种镜头上什么也没讲,却让观众觉得什么都讲了的感觉。三段平行讲述,也许不仅仅是主人公的情感,这样的叙事方法更多的是让观众的情感得以延续。三条线路混合加大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纠葛,使得不平淡的的故事变得更加跌宕起伏,让人对伊迪丝的生活有种深刻的“传奇”感。
片中首先是对于主人公伊迪丝的人物塑造极其有特点,总耸着肩、说话痞里痞气,还酗酒的形象特点都十分鲜明。还有伊迪丝对于爱情的态度。她的几段爱情有的感人,有的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是伊迪丝对于每段爱情却都是付出了她的全部。首先是在小酒馆中的艾伯特,他对伊迪丝粗鲁、蛮横,还向她要钱,让人以为是个黑社会。但是艾伯特走时,伊迪丝喊了一句对不起,又从伊迪丝好友莫莫奈口中可以推断出此人是伊迪丝前男友。后来伊迪丝和雷蒙德•埃索之间亦师亦友亦情人的感觉,和美国小男友因车祸结束的感情,和马塞尔的深刻爱情以及最后的丈夫,都看得出伊迪丝对于爱情的投入。这让人想到这与伊迪丝幼年时期的情感匮乏有关,让心觉得有些滑稽,又十分辛酸。
对于其中几个主要的女性角色,本片用着对比的情节将这几个女性角色简单又鲜明的刻画。首先是伊迪丝的母亲,她的出场时把女儿扔到一边,自己在街角唱歌赚钱。唱的“我居无定所……”展现了其母亲的生活,再加上她对于质疑自己的人大声吼着自己是“艺术家”,这与伊迪丝有着惊人的相似。伊迪丝在酒吧遇到自己前男友时也喊着自己是“艺术家”,另外便是雷蒙德与她初见时说她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这让伊迪丝有着极大的满足。在伊迪丝和她母亲两者便有着对比。
还有一个便是妓女蒂迪内,她对于伊迪丝来说应该是亦母亦友。蒂迪内也为伊迪丝唱过歌,即在给伊迪丝洗澡时唱的“我光溜溜的站在河中……”这首歌同样表明了蒂迪内的身份。伊迪丝贯穿片中的是她对圣特瑞沙的崇拜。这一点是蒂迪内给她的影响。按照伊迪丝生长的时间顺序来看,第一次祷告是蒂迪内带伊迪丝到特瑞沙像面前为她祈祷可能重见光明。第二次是在马戏团,伊迪丝听到特瑞沙的声音,为蒂迪内祷告,特瑞沙说出“你孤单的时候我都会陪着你”。因为伊迪丝从小身边便没有一个固定的可依赖的人,所以她对于特瑞沙的崇拜带有了一些孤独感。
本片中除了伊迪丝唱歌外,另有三个女人在片中唱过歌,一个是伊迪丝与艾伯特吵架时酒吧歌手,但那属于背景音乐,并无过多描写。另外两个便是伊迪丝的母亲和蒂迪内了。二人一个是伊迪丝亲生母亲,一个是亲似母亲,本片用二人唱歌来对比。伊迪丝母亲唱歌是为了实现自己“艺术家”的幻想,但蒂迪内唱歌则是为了逗伊迪丝开心。两者的区别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是几个对于伊迪丝有着极大影响的男性角色。首先是雷柏磊和雷蒙德的对比。二人皆为伊迪丝事业上的帮助者,但又十分不同。极其明显的就是在二人的指导下,伊迪丝的第一次登台,伊迪丝都有怯场反应。雷柏磊对于这种情况是强行要求伊迪丝上场。雷蒙德则是为伊迪丝抵挡着剧院老板的压力,慢慢诱导伊迪丝,让她“站起来”。伊迪丝唱完后,雷柏磊拉着伊迪丝介绍给她各种人,有种炫耀的感觉。而雷蒙德则是在台下为伊迪丝的成功默默微笑。在篇幅上同样也是在雷蒙德的那段描写更多,并运用了无声带有声的方法突出此章节。因为雷柏磊虽然是伊迪丝的启蒙老师,改变了她的一生,但是他终究是个制作音乐的商人,把伊迪丝当做商品包装推广。而雷蒙德则是个彻头彻尾追求艺术的狂人,他的严格让伊迪丝重获新生。
另外一组对比是雷蒙德和伊迪丝的父亲路易斯。就像之前说的,雷蒙德的形象是亦师亦友亦情人。同时他又很像伊迪丝的父亲,严格、严厉是为了伊迪丝能够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上有着更高的突破。雷蒙德是第一个说伊迪丝是个艺术家的人,也是第一个说她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的人。雷蒙德补充了伊迪丝在父亲方面的憧憬和情感依托。在结尾处,伊迪丝唱出“不,我无怨无悔”的时候雷蒙德也坐在台下,一脸的欣慰感动,完全就像是一个父亲看到了自己了不起的女儿的样子。但是在以雷蒙德的角度来看,伊迪丝又似乎是一个单纯的由自己打造出品的 艺术品。雷蒙德和伊迪丝的父亲有一场戏的交集。即伊迪丝受不了雷蒙德的严厉去找自己父亲和那些底层朋友时,雷蒙德找来,完全不在意伊迪丝父亲的存在打了伊迪丝,并带她离开。那时伊迪丝的父亲表情复杂,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但是为了女儿又无力阻止,十分可悲。对于伊迪丝父亲的塑造上还有一场戏十分打动我。便是伊迪丝死前回忆以前的生活,想起一段父亲送自己娃娃的段落。这里利用三段平行讲述的方法把这个之前没有什么情感交流的父女的情感推倒了顶峰。在这一段,父亲的不善表达让人感到心疼。因为直到这里他才第一次表现出了他一个父亲的形象。这也解释了他对于伊迪丝并没有负太多父亲的责任,伊迪丝却对他不离不弃。尤其是这一段为伊迪丝死前的回忆,在缺乏亲情的本片中,这里对于亲情的的展现,实在是太温暖了。
《玫瑰人生》给我的感觉是仿佛随着主人公伊迪丝从1918年开始重新活了一遍,感受着她的经历,她的情感,可能在一开始对于她的生活、我们没有同类的生活的的情感有着冲动,却没有共鸣。但到达最后伊迪丝父亲送个伊迪丝娃娃的情节时,唤起了每个人对于亲情、与对不经意间表露的父爱的理解,在感情上圆满了片中对于亲情描写不足。让人觉得之前的亲情稀少就是为了此处的情感爆发,真的被温暖到了。
在视听语言上流畅自然,每个环节都十分精致,像和声一样相互配合,丝毫没有突兀感。
在镜头上,移动、跟移镜头较多,但是其他类别的镜头同样运用适中。其中两个段落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是伊迪丝的好姐妹莫莫奈要被带离时,伊迪丝奋力阻止这部分镜头较伊迪丝被带离妓女蒂迪内身边时更加混乱琐碎。因为此片是以伊迪丝为主人公视角讲述的故事,所以在伊迪丝身边最亲的人被带走时她的反应才会更加激烈。
另外一个段落便是伊迪丝得知爱人马塞尔死时,用了一个极长的跟拍镜头,把伊迪丝从一个幸福的小女人转变为失去爱人而崩溃的状态完全收录在一个镜头内。给人的冲击力极大,对演员要求极高,这也是全片中最为震撼我的段落。这里便看出片中场景的精心设计。
伊迪丝的家总是让人有种结构复杂混乱的感觉。首先是一个士兵来献歌时,侍女带领士兵走到伊迪丝身边时同样是用了较长的跟拍的镜头,这里便展现了伊迪丝所居住的地方似乎每间房间都是相互连接的。在我看来这样的设置便是为跟拍镜头服务的。这里的跟拍并不是从始至终跟随伊迪丝。像得知马塞尔死讯的段落,除了跟拍伊迪丝,还随时跟拍房内其他已知道此消息的人的表情。这样的长镜头一次跟拍多人的做法只可能在这样复杂往复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由于当时伊迪丝的精神状态不佳,甚至看到了马塞尔的幻象,如此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也加深了观众去理解主人公精神上的凌乱感。同时层层叠叠的门也有着遮挡效果,让伊迪丝转了一圈回来发现真相时,镜头上会有种惊奇感。
片中还有很多带有情绪、体现主人公生活的场景。伊迪丝的生活起起伏伏,在小时候颠沛流离,场景多为妓院、酒馆、马戏团等地。在妓院和马戏团中经常出现刻意的倾斜镜头,这种地平线倾斜的镜头在构图上让人有种不安定的感觉,及其符合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后来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雷柏磊老爹,这里的镜头开始变得干净、固定。由一开始的街道转角到后来的试唱地点,都是有着极其干净的构图,与之前对于街道的镜头完全不同。特别是试唱的时候,背景为红黑色调,而出现在画框内的钢琴师是黑西装,伊迪丝更是站在画面中央与黑镜一致的红黑色着装,出现了目前为止本片最为对称的镜头,寓意着伊迪丝生活的转变。在跟随雷蒙德•埃索学习时,在雷蒙德家中练习,那个场景有着非常细腻唯美的印花壁纸,色调柔和,一是反差了雷蒙德对伊迪丝的严厉,也是在暗示伊迪丝在唱歌的情感上有了细腻的转变。
本片的剪辑流畅,对转场的处理更是让我敬佩不已。除了常用的叠化增加了一种实事记录的感觉来体现此为传记片。另外便是声音的转场、人物刻画的转场、情绪连续性质的转场。因为此片的叙事结构缘故,这些场景的切换不似常规。
首先是声音转场。片中十分常见的就是先如音乐在转场,呼应了该片音乐方面的设计。人物刻画转场体现在两个段落。一是伊迪丝小时候被蒂迪内画上小丑般的红唇转到1959年她在自己画着红唇。还有便是1963年一个手风琴师来看她,场景转换到当年与手风琴师的默契合作。依照情绪的延续来转换场景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伊迪丝在雷蒙德训练后第一次登台,躲起来的她听了雷蒙德的“站起来”后缓缓起身,此时她则已在台上缓缓站起来。还有便是得知马塞尔死后,一路崩溃得走出房间直接到了舞台上,这样不大符合情理的转场却很好的延续了主人公的情绪走向。同时这种生活场景转换到舞台上的感觉让观众有种主人公戏如人生的感觉。
作为一个音乐家的传记片,其中对于声音的处理也是不拘一格。主人公的声音之动听已经无容置疑。但对于这种声音的升华却是通过无声来诠释的。先是伊迪丝被雷蒙德鼓励再次上台时,观众好奇于这段时间经过雷蒙德魔鬼训练的伊迪丝的声音变化,但偏偏此时主人公的声音并不出现,只是通过观众的反应、雷蒙德的反应、伊迪丝的肢体动作让人们无限幻想此时伊迪丝的美妙声音,这样讨巧的做法用无声极端的美化了伊迪丝的声音。还有一处的无声处理是在伊迪丝得知马塞尔死讯时,由崩溃的死后转为狰狞的表情却没有声音。两处都在为观众传递着此时已经无法用声音表达的意味,在声音出留白,让人无尽联想。
另外还有一出令我印象极深,便是伊迪丝死前回忆中的她父亲送她娃娃的段落。片中绝大部分都是冷色调、昏暗的光线,但作用却并不相同。比如此时的酒馆虽光线昏暗,但景别的处理使得画面十分干净。伊迪丝的父亲冷着脸走过来,却递过来伊迪丝喜欢已久的娃娃,这样的冷色调、演员冷淡的表情都在用极大的反差表现着这个温馨得不行的情节,这是片中最打动我的段落。
《玫瑰人生》的视听语言运用精准,每个段落都有着精心设计的痕迹,与故事情绪、主人公情绪相互呼应,完美的结合。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西尔薇·泰斯图德 Sylvie Testud/帕斯卡·格里高利 Pascal Greggory/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让-保罗·卢弗 Jean-Paul Rouve/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克洛蒂尔·蔻洛 Clotilde Courau/让-皮埃尔·马丁斯 Jean-Pierre Martins/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Catherine Allégret/马克·巴贝 Marc Barbé/卡洛琳·西侯 Caroline Sihol/玛侬·舍瓦利尔 Manon Chevallier/宝琳·布雷特 Pauline Burlet/卡罗琳·雷诺 Caroline Raynaud/安德烈·彭文 André Penvern/西莉亚·马基 Cylia Malki/哈利·海顿-佩顿 Harry Hadden-Paton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