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物传记的片子,看完整整3小时的黄金时代,马上想起了玫瑰人生。传记电影看得不是很多,但是玫瑰人生却带给了我许多感触。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而不是专业电影人来说,以下所写带有更多的自己的喜好和视角而非客观。

拍一部电影不容易,大家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不管好坏都向导演致敬!

二部片省略掉介绍,直接切入主题。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故事的叙述。所有电影都离不开故事的表达,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倒叙插叙旁白肢体对白镜头等等,只要你把故事说清楚,电影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最近发现阿莫多瓦可是讲故事的能手啊!)。黄金时代(以下简称黄金)和玫瑰人生(以下简称玫瑰)故事时间轴上都采用插叙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会让观众对人物的宿命感更加强烈,圆满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的情况,回想起小时候,对将来的影响。黄金相对来说插的比较少,插的是未来时的萧红和端木在城墙边的谈话。(本来想找个截图的,无奈黄金的图大部分是官方剧照和宣传照啊)同时黄金插入了大量好友对萧红回忆的旁白,这些旁白的作用一是承前启后故事的发展,二是推动情节,三是对无法拍摄或是没有拍摄到的故事的补充。最后结尾处闪童年。

玫瑰插就的比较多,可以说玫瑰就是打乱了正常时间轴,跳跃式的剪辑方式在讲故事。这是玫瑰的特色也是观影乐趣所在,大部分人第一次看都会被时间轴带入的混乱不清。一会青年,一会老年,结尾处伊迪奄奄一息时还闪回了她的童年时代以及一次睿智的记者采访。

个人觉得黄金的插叙完全是个累赘啊,相比起整部电影的时间比例少的可怜,对情节人物的补充也不够分量,完全不是一个关键点或命运转折点,打乱时间顺序这种东西本来就会让人觉得莫名的烦躁,要么就像玫瑰一样大把大把混乱,就让他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要么就乖乖的正常时间轴,偶尔跳那么一两下还都那么平淡无奇只会扰乱观众的思维。再说到大段大段的旁白,其实观众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听相声的,作为电影,个人觉得旁白只适合交代时代背景,如果电影沦落到单单靠语言来表达,那就太苍白无力了啊!!!所以说旁白真的要慎用啊~

人物的刻画,因为是传记电影,主角性格,遭遇,生活描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故事的筛选,主线次线,主角的表演,其他所有的配角以及音乐,场景,构图,光影都是为了体现主角来服务的,要让观众觉得主角之所以有这样的命运,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同时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宿命感。而不是平白无故的展开一张脸来。这里以玫瑰为例着重说说。不管你有没有读过佛洛依德,故事的铺垫,童年时期以及家庭生活对人性格形成的影响相当重大!甚至都能预示着人物一生的命运。所以留给童年生活的笔墨不可少,可是黄金开头只有不到5分钟的童年画面还是配的旁白,结尾不到3分钟的回闪而已!相比起3小时的电影比例太少太少了,怎么能交代的清楚?!而玫瑰,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拍童年,伊迪小时候被送往开妓院的奶奶那,每天和妓女一起生活,目睹了底层女性生活的黑暗,和妓女缇缇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患过一次眼疾,经过医疗和祈祷,恢复了视力,从此她有了自己的“神”,被父亲接走后跟随父亲过半流浪的生活,小小的女孩站在街头怯懦的唱马赛曲不料却赢得了群众的共鸣。伊迪的天赋从此被开发。这就是伊迪的童年,我从影片中得到的主要信息,因童年缺乏管教所以她的性格乖张暴戾,飞扬跋扈,成年歌唱生涯得罪不少人。因缺少爱所以青年时离不开吃软饭的男友,和已婚的拳击手马赛浪漫的感情但却痛失爱人,此后滥用药物。因为信仰每次登台都会带上她的十字架。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伊迪,能够寻到根源的。

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许能够让我们对黄金有更多的脑补。对于萧红的童年以及她的悲剧性格很多都是从呼兰河传中得到的补充。总结一个词“荒凉”,不管是小说还是萧红童年青年的生活,都是荒凉的,热闹中的荒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就此打住,要不然就从电影写到小说啦~)
一个作家一个歌手,都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哪个更好拍电影呢,玫瑰如此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结尾的点题,玫瑰人生不仅仅是歌手代表的成名曲,更是伊迪老年后对人生的感悟。贴段海滩边记者的采访的对话:

记者:会愿意过平淡的生活吗? 伊迪:事实就是如此。
记者:谁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伊迪:我真正的朋友都很忠实。
记者:你会怕死吗? 伊迪:我更怕寂寞。
记者:你祷告吗? 伊迪:会,因为我相信爱。
记者:给女人的建议? 伊迪:爱。
记者:给少女的建议? 伊迪:爱。
记者:给儿童的建议? 伊迪:爱。

好吧就是要这种似是而非谁都会说却又不是谁都会做的语句才让电影升华,也许这就是哲学。黄金时代,题目很大,网上一再争论名字的由来,不过是萧红给萧军的信件中写到“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啊”,一段萧红最美好的时光。个人觉得电影如果能侧重在那个艰苦时代,萧军给萧红带来的美好,从而令萧红才思泉涌创造了些许好作品,这一点来展述或许更切合题目。个人与整个时代对比衬托,冲突反而精彩。就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可惜电影野心够大,操刀起来又略显局限了。

第一次对比着来写电影,总体来说还是更欣赏玫瑰人生。结尾处伴随着伊迪的经典歌曲闪回童年,爸爸从怀中拿出那个早已心仪已久又不舍得买的娃娃,麦从中的小伊迪,我们也以此来结尾吧。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西尔薇·泰斯图德 Sylvie Testud/帕斯卡·格里高利 Pascal Greggory/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让-保罗·卢弗 Jean-Paul Rouve/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克洛蒂尔·蔻洛 Clotilde Courau/让-皮埃尔·马丁斯 Jean-Pierre Martins/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Catherine Allégret/马克·巴贝 Marc Barbé/卡洛琳·西侯 Caroline Sihol/玛侬·舍瓦利尔 Manon Chevallier/宝琳·布雷特 Pauline Burlet/卡罗琳·雷诺 Caroline Raynaud/安德烈·彭文 André Penvern/西莉亚·马基 Cylia Malki/哈利·海顿-佩顿 Harry Hadden-Paton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