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zqway.net/viewthread.php?tid=2331

不知道原作是谁,反正我在这个网址看到的。很喜欢。国外的演员很厉害,都是自己唱;木村拓哉演《长假》也是自己弹钢琴。这就是敬业。

~~~~~~~~~~~~~~~~~~~~~~~~~~~~~~~~~~~~~~~~~~~~~~~~~~~

(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
08奥斯卡系列——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

很久没有大论一堆来啰嗦电影,因为一直没有激情。看了,挺想推荐一下。无聊之际,还是想抹点什么,抛个砖头,挺胸任砸……

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初识该法语,源自日本歌后小野丽莎。略微沙哑的声线,清淡得看不到一丝表情,却足以营造咖啡加奶茶的浓郁情调。不过,我讨厌装模作样的小资,所谓的高尚情怀,是显摆给仰望者看的,只有歌曲本身的质朴才是吸引我的。

之后,有次在马勒别墅,累的不行,点了杯咖啡小坐。经典的北欧风情带来的闲适空气,让我瘫在那里,提不起相机,我不想动,也不愿去想。去他妈的艺术文学,项目业务,股票大盘,人权主权,懒得想,懒得看……
就这么半躺着的惬意,才是美妙的
抬头忽见店名:La Vie en Rose。

因为这个唯一识得的,能够让我无限放松的神奇法文单词,再加上奥斯卡的荣耀,不得不看:La Môme,又名La Vie en Rose。

同样的一个词,在电影里,诠释的是一个倔强刚烈的香颂歌手,也就是这首歌原唱者Edith Piaf的坎坷人生。没有小野丽莎式的闲适和淡然,相反,有的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如同飞蛾扑火般的义无反顾。

我随意检索了Edith Piaf的生平。她现实中所经历的起伏,远比比电影叙述的多得多。电影里,她在后台央求道:求求你,让我唱完最后一首。于是,门外救护车待命,聚光灯下,苍白的脸……

难怪有人会联想到最后一场演唱会身穿Dior 战衣的梅艳芳,她也宁愿死在台上,当时也有救护车候驾。

我不明白,生命真他妈的什么东西,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现在读懂了

是因为这个看似很俗的被征用得最烂的单词“爱”。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会相信爱;但的确,过去,有很多人信。

Edith和梅都是惨烈的人,虽然拥有人们无限的爱戴,却得不到自己的最爱。她们都因为爱的缺失造成的内心孤独,产生了自卑。然而上天给予了弥补,她们的天赋能够为她们带来自信与自尊。舞台高于生命的原因正是由于唱歌可以弥补心中本来应该属于爱的那份空白。

正如影片首尾的那首歌:“什么也不再有,但我从未后悔过什么”
所以,宁愿死,也要唱到最后。

Edith沙滩的三个爱字,听了凄婉,让人动容。我还有不明白:一个颠沛流离的童年,失去至爱的玫瑰年华,将舞台视作生命,宁愿注射毒品来换取最后一点上台力气的惨烈人生,为何还会对“爱”有如此之信仰?

你有虔诚过吗?你相信爱吗?
很多人,走捷径,贪成就,怨了,恨了,无望了,放弃了,冷笑着说:真爱是伊甸园的苹果,是前世才有的,随即,统一的世界观土崩瓦解。

可怕的境界。

而令我欣慰的是,我的情绪还能被导演操纵,随着对比错落的剪接,时而兴奋时而刺痛,证明自己还具有正常的情感。很多人说导演残酷,因为他总把镜头在主人公晚年的凄凉与全盛时期舞台的辉煌之间不断切换。一个太孤独惨烈,一个太耀眼绚丽。

而我知道,他是故意的,他的用意就是想用冰澈和酷热的强烈反差疗法来唤醒你被功利和激进荼毒了的心灵。

sans amour, on n’est rien. ———Edith Piaf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引用原话作为解答……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让-保罗·卢弗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克洛蒂尔·蔻洛 / 让-皮埃尔·马丹 / 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 马克·巴贝 / 卡罗利娜·西奥尔 / 玛侬·舍瓦利尔 / 宝琳·布雷特 / 卡罗琳·雷诺 / 安德烈·彭文 / 西莉亚·马基 / 哈利·海顿-佩顿 /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 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