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分析大家已经各陈其说,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我就暂时不掺和了。
标题与这部电影无关,不过趁机说一说自己关于看电影的几点看法:
1.罗马非一日建成,看电影也一样,从电影小白到大神有一个囫囵吞枣到精挑细选的过程,过程的长度和个人理解的深度因人而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如果没有妨碍到他人),谁也别瞧不起谁。
2.珍爱生命,远离烂片,宁缺毋滥。在有一定观影量的前提下,积累了鉴别经验,就能基本做到不去找烂片来自虐。
当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电影的好坏纯粹是个人的主观评价,但是个人的评价也不能完全与公众的评价隔离开,比如说各大评分网站只有一星(评分人数三万人以上?)的烂片在你看来居然值五颗星,就有点脱离现实的味道了。在参照公众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标准,我想这是我应该追求的。
3.不主动给人推荐电影。这一点与此前的经历有关,看了一部自己觉得精彩的好片,兴冲冲地见人就推荐,结果对方反应冷漠,甚至看了之后反过来吐槽说一点都不好看,太闷了。这种遭遇多了之后,推荐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关于看电影的目的,对电影的理解,喜欢的电影类型,各有不同,非得把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强加于别人,本来就是一厢情愿的事,费力而不讨好。除非是在确认兴趣相合的情况下,被问及推荐电影时,可以适当交流。
4.放低姿态,保持谦逊。《文学回忆录》里木心先生关于读书曾经说到,有些人看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到处去高调地宣示自己多有文化似的。其实这种心态在看电影的人中也处处可见,美其名曰“装逼。”首先,我不排斥装逼,前提是你要装得有模有样,有足够的底气能够支持其你的傲气,如果只是打肿脸充胖子,那还是不要出来班门弄斧丢人现眼贻笑大方了;其次不要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为了装逼而装逼。比如说某人说XX电影是他看过最好的电影,你看到后冷嘲热讽一句“这种电影跟YY电影相比简直就是垃圾!”一句话就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然后两人吵起来,后者为了显示出自己“逼格”确实更高一筹,开始炫耀起自己的阅片量有多少多少,从希区柯克说到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库布里克说到大卫芬奇,从现实主义说到新浪潮,从卓别林说到保罗纽曼(以上纯属大脑随机列出)Balabala“老前辈式”的轰炸,来充分现实自己是个“局内人”。要我说,有这个时间去跟人吵,还不如静静地多看几部电影;最后,为了装逼而装逼的很快就会碰到比他厉害的人,比他阅片量多的,比他对电影研究更深的,比他“逼格”更高而不伤人的。黄金嘲笑青铜菜,最后被王者完虐。
回归正题。说到越狱片,首先被大家提起的就是豆瓣的Top1《肖申克的救赎》,也有很多人把它当作个人影史的Top1和越狱电影的顶峰(曾几何时我就是这样),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几部老一点的越狱片,比如《铁窗喋血》、《午夜列车》、《巴比龙》、《亡命者》以及这一部《洞》,再去回看刺激1995,就没有那种顶峰的感觉了,只不过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和阅历已经观影数量,不知道后来很多被封为经典神片的电影其实早就有了珠玉在前了。前不久剧荒重刷了一遍今敏的《红辣椒》,在影评中发现原来当年因为《盗墓空间》和《红辣椒》,诺兰粉与今敏粉还有过一场关于盗梦空间抄袭红辣椒的论战。一些人说现在的新片很少有能看的,还是老片子经典,电影的两种套路,一种是老一辈电影人玩过的,一种是老一辈电影人玩剩下的。看了一些老片子之后,我也是部分赞同的。
越无知的人越狂妄,所谓不知天高地厚,而能够保持谦逊的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

洞Le trou(1960)

又名:地洞 / The Hole

上映日期:1960-03-18(法国)片长:132分钟

主演:马克·米歇尔 / 吉恩·凯乐蒂 / 菲利普·勒鲁瓦 / 迈克尔·康斯坦丁 / 雷蒙德·梅尼尔 / 

导演:雅克·贝克 / 编剧:雅克·贝克 Jacques Becker/乔斯·乔凡尼 José Giovanni

洞相关影评

隐逸
例外
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