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22日星期日,黎明之前,斯特凡·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双双服镇静剂自杀。
这是电影《黎明之前》结尾,当我们知道时间终结点再随着电影流淌的时候,一种刻入骨肉的孤独与悲伤便相伴而行。这位伟大的奥地利作家、流亡犹太人、反种族主义者、静默到最后的男人,在异国他乡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他遭遇了什么,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
1936年9月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1941年1月 巴西 巴伊亚州
1941年1月 美国纽约
1941年11月 巴西 佩特罗波利斯市
1942年2月 巴西 佩特罗波利斯市
电影沉静而工整地用编年的形式开始篇章,五个“日期+地点”,像是茨威格临终前的日记,让人想起他欲以用五种语言同步发行的自传体小说《昨日的世界》,他那么小心翼翼地为无处埋骨的英杰好友们造了一副小小的纸棺,他甚少谈及他自己,甚少谈及爱人,于是这部电影,成为了他的木棺。
预言
1936年9月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除了巴勒斯坦和美国,布宜诺斯艾利斯收容的难民最多。早在1934年,纳粹吞并奥地利的四年前,他就已经开始了逃亡,这在之后逃亡成为茨威格安身立命的唯一方式。1934年他被德国归入“德意志不欢迎的、有毒作家一号名单”,出逃至英国时,签证上也赫然标注着“敌侨”二字,只能有五英里的活动范围。从萨尔茨堡-伦敦-纽约-里约,物理的空间逐渐扩大,但内心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少。
当茨威格到达阿根廷的时候,一场盛大的宴会后他被民众的热烈拥护,这位作家还以为一切尚有未来。但当他接受记者提问时,他的身份变得微妙,作为为数不多的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奥地利作家,遭受了来自其他国家记者对于德国战争问题的问责,和同为犹太裔的记者布莱尼对他穷追不舍。茨威格一再对激进分子和政治讳莫如深,他厌恶政治,认为它用标语背叛了语言。当作家大会上,开始念起尚在集中营的作家名字,所有人在鼓掌,茨威格被迫站起身,被迫卷入一场政治宣言,那一刻,他好像头眼昏花,他觉得所有的与会者们都视他为懦夫。那位对他怒目相望的记者布莱尼预言:“已经没有孤岛了,总有一天他将必须游向另一边。”
巴西:未来之国
1941年1月 巴西 巴伊亚州
茨威格和绿蒂来到巴西的甘蔗地。绿蒂是茨威格第二任妻子,还是茨威格的前妻弗里德里克介绍认识的,绿蒂当时是茨威格那本《玛丽·斯图亚特》的文字秘书。电影里细嚼甘蔗的绿蒂是那么美,茨威格也难怪会被她身上恬静温顺的气质吸引。绿蒂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她的哮喘以及茨威格年迈的身体,不足以承受拥有孩子,她对巴西人民儿女成群的歆羡如此明显。
临走时为了帮困于伦敦的费舍尔办巴西签证,拿自己的出席市长的接待作为交换。这场匆匆忙忙在农场举办的接待会,茨威格赠送给市长一句“巴西,未来之国”,后来这句成为他在1941年出版、展望未来之作的书名。虽然这本书偏偏只在巴西受到强烈抨击,有人大放厥词,认为茨威格为了一张签证出卖了自己的笔。但其实也没有人会知道,当茨威格面对那样滑稽又乱糟的乐队,当奏起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不知何去何从的茨威格,眼眶也是红了。
自传与女人
1941年1月 美国纽约
就算茨威格来到巴西,那来自柏林和维也纳的电报还是能追来。曾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的茨威格,成为所有流亡同胞的救命稻草,尊严尽失的信件一封一封向他飞来,求救的手紧攥着茨威格的良知。那是兰茨贝格的信,曾经讨厌茨威格的作品,那是1916年的事了,茨威格所创作的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取材于《圣经》,当时兰茨贝格用尽一切方式去诋毁这部剧。他早被拯救众人的繁琐事务耗费了心力,拒绝了兰茨贝格的求助,他决心要远离众人。
这么一个胆小懦弱又记仇的茨威格,也只有在这个女人面前尽显自己的自私和懦弱。弗里德里克·玛利亚·冯·文特尼茨,那个著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原型。茨威格想要写自传了,要完成这项工程,需要这个女人,她曾经陪伴自己三十余年,曾经见证过自己光荣显耀。
两个茨威格夫人,电影为这两个女人设计了一场非常有趣而微妙的会面。是谁最懂茨威格内心?又是谁在最后陪他一同喝下那镇静剂的?
喝下毒药的是绿蒂。她对茨威格的爱是那么卑微,他竭尽自己去写作,她竭尽自己去处理他的文字,因为自己的哮喘而害怕拖累。然而即使在茨威格的自传中,绿蒂也只有在结尾处出现。甚至这一场自杀,也早有预谋,《与魔鬼作斗争》中的那篇《克莱斯特》,绿蒂被描述为一个“过去对他来说谁也不是的”“身患绝症的女人”,在主人公克莱斯特决定与这么一个“注定要死”的女人共赴死亡时,他想的还是“为他所爱”的玛丽·冯·克莱斯特。
玛丽·冯·克莱斯特,弗里德里克·玛利亚·冯·文特尼茨。绿蒂看到这篇小说该是有多悲伤。
生日礼物
1941年11月 巴西 佩特罗波利斯市
最后那本自传,是阿布拉霍·柯刚出版的,要知道,在德国、奥地利已经没有出版社愿意为他出版任何书籍了。其实当茨威格给弗里德里克读那些求助信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开始坍塌了,“我的作品,怎么能和这种现实相比”,他说。信仰在他的生命里是缺失的,他没有民族情绪也不信仰上帝,他们生活在一座荒岛上,恐惧和孤绝相伴。
之后,茨威格回到巴西,里约是不能呆了,那里都是德国间谍盖世太保。在11月28日,他的生日那天,在街上散步的茨威格遇到恩斯特·费德先生。送他前往车站的时候,茨威格状态明显不如从前,不知是因为《巴尔扎克》写不下去,还是写《蒙田》时过度地沉浸,隔着四百年,茨威格和蒙田有着同样的逃亡处境:“蒙田无限悲伤地谈及那些生活在对别人悲伤的想象中的人,建议他们沉默并保持孤独”。
他还和费德先生谈及了《象棋的故事》,这是在编写蒙田过程中完成的。《象棋读故事》里讲述的就是一个B博士,他被盖世太保囚禁于大饭店单人房,不挨饿不打骂,人道至极;B博士偷来一本棋谱,自己和自己博弈,最后精神崩溃。这无疑是茨威格最难以逃狱的囚笼。茨威格反战小说不多,除此之外,《十字勋章》《无形的压力》《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他就那么看着,看透了人生,槁木死灰的眼神里,哀极。
11月28日,是茨威格的生日。在《茨威格在巴西》这本书里,也有详细的对这场生日一个描述,绿蒂给他找到了巴尔扎克全集,费德先生送了他蒙田,而柯刚,送给他一只硬毛狐猩狗,于勒·罗曼给他寄来最宝贵的一份礼物,天主教文集,收录了法国作家的发言,被命名为《斯蒂芬·茨威格:伟大的欧洲人》。电影做了改编,茨威格最喜欢那只狐猩狗,他匍匐在地用头拱它。如此率真而敏感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无所记挂逍遥在遥远他乡的,他是有收到消息,从11月开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大屠杀正在发生,这成为茨威格灼心的恶火。
或许这么多年了,茨威格还是会想起《耶利米》的那句台词:
我诅咒上帝,在精神上将他杀死。
自杀
1942年2月 巴西 佩特罗波利斯市
在影片的开头那场记者会,茨威格就被各种语言包围。这之后的年岁,德语成为他乡的异种,用英语、用西班牙语,都能透着他那一股德语腔。他是异类,被挤压成了怪胎。他也想学习其他语言,他希望德语能从他的口中死亡,以此他能获得重生。
但他不曾等到了,他筋疲力竭了,在里约热内卢的嘉年华狂欢后,他听闻新加坡的沦陷,人类文明的最后堡垒被攻陷了,他已经无路可逃了。以上自杀前的种种遭际,都不曾在影片中表现。影片用另一种方式去呈现死亡,一面穿衣镜,贯穿生死空间,对死者转瞬的一撇和对空间长久的凝视。电影以极度的克制和留白在讲述这场死亡,静默的又饱含深情的,非常得漂亮。
茨威格自杀了,用一种孤绝到极致的方式,他内心的坍塌,以一种相当释怀、安宁的方式呈现,不再担惊受怕了,他给前妻弗里德里克写了封信,里面写道:
带着我的思念和友谊,望你勇敢起来——你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安宁,幸福。

黎明之前Vor der Morgenröte(2016)

又名:斯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 / Before Dawn / Stefan Zweig, adieu l'Europe / Stefan Zweig: Farewell to Europe

上映日期:2016-06-02(德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约瑟夫·哈德 Josef Hader/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托马斯·勒马尔奎斯 Tómas Lemarquis/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查理·哈纳 Charly Hübner/莱恩·库德里亚维斯基 Lenn Kudrjawizki/伊万·舍甫多夫 Ivan Shvedoff/克里斯蒂娜·度·瑞格 Cristina do Rego/尼古拉·布雷纳 Nicolau Breyner/马修斯·布兰德 Matthias Brandt/奥斯卡·奥尔特加·桑切斯 Oscar Ortega Sánchez/安德烈·谢曼斯基 André Szymanski/曼努尔·科特兹 Manuel Cortez

导演:玛丽亚· 施拉德 Maria Schrader编剧:玛丽亚· 施拉德 Maria Schrader/扬·硕姆伯格 Jan Schombu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