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出于真诚、“背向”迫于无奈

带着对精神家园“欧洲”的痛心疾首,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战前和平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与第二任妻子萝特(Lotte Zweig)辗转流亡来到了美洲,阿根廷、里约、纽约、贝德罗保利斯的身影;同时也是这位欧洲最后精神贵族完成(并出版)《昨日世界》、《象棋的故事》的那段时光。彼時的茨威格,被迫追求、生活于梭罗式的日常,终至步向生命的尽头。

电影《史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即来自茨威格自传作《昨日世界》的英译;曾代表德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惜未曾入围。在这部德国女性导演玛丽亚.史拉德(Maria Schrader)执导的茨威格“半”纪录片中,将剧情焦点锁定于“背向欧洲”时期的茨威格;也就是茨威格流亡后期的梭罗式生活。

剧情有一幕是茨威格于巴西乡间巧遇故友Ernst Feder;这个人也是最后念完茨威格遗言的德国艺术家。重遇那天正好是茨威格六十岁的生日;那段对谈原是楚克迈尔(取自卡内提着 Elias Canetti – The Play of the Eyes)与茨威格一路回忆五十岁生日,从贵客云集的萨尔斯堡自宅逃往慕尼黑的往事。原来以为导演(即编剧)会参考乔治.普罗契尼克(George Prochnik)编撰的《最后的放逐》(The Impossible Exile / Stefan Zweig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很明显导演将视角多触及到茨威格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内心挣扎。良知或犬儒,表态与逃避,都不是一个刚刚离开精神家园,眼睁睁地望着它(欧洲)毁灭,被迫流亡的诗人所必须“立即”计划或“处理”的事。

茨威格曾在贝德罗保利斯住宅的地窖中发现一册蒙田的著作;因而写下:“那时一如现在,世事纷乱,到处烽火,战争升到兽性的极致。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生的诸多难题合而为一;我如何才能保住自由之身?”可惜这段往事并未获得电影的重现。自始至终无法相信自己六十岁时会坐在巴西小村庄里的茨威格,远离了他一生的钟爱,音乐、书、手稿、收藏、朋友与交谈;这一切距离他千里遥远。这不是一个致力维护安逸生活,以艺术为借口抿灭良心的诗人、思想家,所能决定(抉择);更不是一位流亡者,在经历过某种精神的高度后,仍然能泰然自若的移居。

曾在《昨日世界》比照1914年前后(即一次世界大战),个人自由受到身份认同、边境、护照,甚至指纹等局限;这段描述亦被电影呈现于开场的访谈。茨威格的先知先觉,曾数度预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并透过良师益友佛洛伊德的指引,早在一战结束后的十年里,便察觉到人类原始兽性的心里作祟,纷争必将卷土从来。即便如此,他仍不能逃避战争的波及,最后客死异乡。

《史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的故事对于中英文读者是相对陌生的;我们所能知悉的茨威格还远不如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电影《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改写(或隐喻)。

黎明之前Vor der Morgenröte(2016)

又名:斯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 / Before Dawn / Stefan Zweig, adieu l'Europe / Stefan Zweig: Farewell to Europe

上映日期:2016-06-02(德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约瑟夫·哈德 / 巴巴拉·苏科瓦 / 托马斯·勒马尔奎斯 /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 查理·哈纳 / 莱恩·库德里亚维斯基 / 伊万·舍甫多夫 / 克里斯蒂娜·度·瑞格 / 尼古拉·布雷纳 / 马蒂亚斯·勃兰特 / 奥斯卡·奥尔特加·桑切斯 / 安德烈·谢曼斯基 / 曼努尔·科特兹 / 

导演:玛丽亚·施拉德 / 编剧:玛丽亚· 施拉德 Maria Schrader/扬·硕姆伯格 Jan Schombu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