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人生七年》,发现复盘过去的意义

前段时间看了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感触良多。

这部纪录片第一次拍摄是在1964年,项目组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7岁的小孩,有来自农村,有来自孤儿院,有中产阶级的孩子,也有上层社会的小孩。每隔七年,纪录片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最近的一次是56岁。这个纪录片可能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追踪去证明社会阶层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在这个真实到不行却又令人觉得人生如梦的纪录片里,确实看到了大多数人依然走了上一代的老路,生活在自己的阶层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挣脱了阶层的牢笼,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然,对我感触最大的不是这一点。而是这个每个7年回望过去的形式。对纪录片采访对象而言,每隔七年的拍摄是对过往七年人生的一次复盘,当事人可以通过这样的复盘,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回看七年前自己的倾诉、自己的苦恼、自己的梦想的影像,来观察这七年中自己细微的、巨大的变化,和一直以来没有变化的地方。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就是这样在岁月的河流里过着新的每一天,遗忘过去的每一天,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穿梭时空,回望曾经的自己。但即便是如此幸运,如此小概率地被抽到做这样特别的纪录,这14个小孩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复盘、回看自己人生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改善自己的自觉,很多人依然是只顾着表达当下的喜悦和苦恼,而并不关注自己的变化和不变。

英国版的《人生七年》里有三个同班的家境普通的女同学,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女人清晰地认识自己,并在每次七年的录制时,能够清醒地表达出自己当前的情况,和未来想要变成的情况,并确实达到了。她从自己的过去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变化和不变,并保持一些不变,加速一些变化,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清晰的自己,虽然她的人生并不能说有多大的幸福和成功,但于她自己而言,她一直在变得更好。而另外一个女人,不能断定人生就是不幸的,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从来都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没有通过过去的影像作为一个旁观者去体察自己的问题。所以她的人生虽然有不变的梦想(有一个自己的温暖的幸福的家),但因为自己一直没有改变的地方导致自己的人生一直旋涡在原地,反复的离婚,结婚,生子,打零工,忘了曾经的伤疤,重复同样的错误,一直到56岁,她也依然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问题,而是命运捉弄了她。

英国版《人生七年》里面还有三个同班的家境殷实的男同学。这三个人有着差不多的出身都是上层阶级,但却有着不大一样的人生轨迹。记得其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帅哥,在第三个七年的时候,没有考上富家子弟必上的剑桥,改变了个人的人生轨迹,因为纪录片的录制反而让他开始思考,人应该怎么样过这一生,是不是就该顺着上层阶级已经一切安排计划妥当的人生轨迹去生活,一眼可以看到老。于是,他后来退出了录制,自己做了电视台的编导,无论失意得意,总之他确实过了一个不再一眼可以看穿死亡的人生。另外两个,虽然还是过着上层阶级的生活,但从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都是自己人生的观察者,因为观察所以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哪里,向哪里去。

后来,我又看了日本、美国、南非版本的《人生七年》。反而更让我震惊的是日本、美国这个我们下意识觉得非常发达文明开化的社会。但这其中纪录片对象有很多女性从第二个、第三个七年,就不再有反转的人生,她们似乎从未复盘过自己的人生,一直亦步亦趋,被生活拖着走。怀孕、生子、放弃读书、带小孩,打工,人生的定位除了母亲的角色之外其他都很模糊。

从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中,我发现,有一些变化,如果没有通过这样的复盘,去直接观察当时的资料,是难以发现的。因为在自己的记忆中,很多印象已经被自己的潜意识不断地修饰和篡改。人总是习惯拿当前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同化以前的自己,但很显然,七年前的自己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

有一些一直以来没有变化的地方,没有通过复盘,也是难以发现的。很多习以为常的小习惯,自己不从旁观者去看,很难发觉。这些没有变化的地方可能是自己难能可贵区别于他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阻碍自己一直没有办法离开原地、战胜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原因。

人是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曾经,在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角,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所谓当局者乱,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事情在发生时、很多人在相遇时,自己并不能准确地判断这些事这些人的重要程度,有些会被夸大、有些会被缩小,但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当这些都已经成定局,再去回望,就会轻而易举地看出这其中的格局和关系。

人需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曾经。很多人都喜欢删除自己的过去,因为回过头看觉得幼稚,没有道理。但如果这些资料留存着,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这些资料会显得格外的真实有意义,仿佛透过这些文字、图像的资料,可以瞬间看到多年前自己的状态,仿佛那个年少的自己就站在眼前。

二、我的七年复盘|记忆是美颜相机,要学会诚实地分析自己

如果不主动去回望、去观察过去的资料,自己是很难体会到这些变化的。而且自己认知中的变化和实际的变化可能会存在偏差。我非常庆幸,我的第三个、第四个七年,因为有了互联网,因为自己的性格,留存了很多过程资料。越往后,很多过程资料在做的过程中就已经经过的篡改,比如照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后期处理,比如说的话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刻意删减,但这些当时当刻的篡改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也会看出一个阶段的状态。

这里我要分析和复盘的是我的第四个七年,我是89年出生的,算实岁的话,刚刚过了28周岁。21-28覆盖了我的大学后期、研究生、和工作的几年时间,是我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有了相对稳定成熟的人格,但实际上还是有了很多的变化和成长的七年。

首先,笼统看一下主要的过程资料有:

人人网、微博、微信、云盘照片、邮件、日记、豆瓣、QQ空间等。

这其中,最有价值的,最鲜活的资料是短文字状态,人人网的状态签名、QQ的状态签名、微博的文字等。从真实性来看,早期的人人网状态签名和微博文字相对来说更能体现当时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QQ签名和微信文字,很多都是经过自己反复处理的,想要表达给更多一般群体看的自己,而并非当下最真实的情绪和状态。

人人网的时光轴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很多单个来看并没有意义的状态,放到时间轴中统筹来看,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内的情绪流和状态流,尽管有些是经过掩饰的,但在时间轴既定的状态流中可以一眼看出掩饰的部分,并能分析和回想到当时掩饰的目的和原状。

单看一条资料可能只会引起一个片段的回忆,但是看一个连续不断的资料,却可以回看自己的曾经。这也是坚持记日记的重要性,但我一直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而且记日记根据情绪自行篡改的问题会比较严重。我从我人人网的07-13年这个阶段的连续状态中,可以清晰明显地看到自己的变化和不变,以及身在其中时并不能清楚认识到的问题。

对比真实的过程资料,我明显地发现曾经自己真实的状态和我自己记忆认知中曾经的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偏差。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感性的,它会下意识地忘掉一些细枝末节,藏掉一些自己不愿意想起的错误和尴尬,美化和夸大一些自己想要纪念的部分。在记忆篡改中,不知不觉忘掉了一些人和事,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记忆就像是美图秀秀,美颜相机,把一些褶皱痘印去掉我,把背景中过往的人和物体模糊,把自己和合照的人美化。记录和留下的都是自己愿意记录留下的,同时,这些修饰过的记忆在印象中不断被强化,以至于自己忘记了真实的自己,留存在印象里的就是美颜过的自己,和截取的事件片段。

在这种选择式的记忆中,可能会一定程度改变自己对自我的认知,一定程度从正面推动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很有可能会从负面影响自己,让自己一直处在今不如昔得错觉中,永远怀念修饰的过去,而不关心当下,如此反复。

一些被记忆修改工具不小心遗漏的惊喜是什么?云盘。因为云盘的存储空间大,自动备份等特征,总是把生活中有意无意记录的影像留存下来。虽然手机中已经删除,记忆中已经遗忘,但过了一个时间段,重新翻到一些可能是瞎拍的,模糊的,没意义的,重复的图像资料,你会重新发现它们在连续的过往的时间流中的巨大意义,那是一个当时真实的自己眼中的世界,这些零散看毫无意义的资料会把你的记忆从那些粉饰过的夸大过的零散片段中变得丰满生动,仿佛历历在目。

但仅仅有图像是不够的。不经斟酌和修饰的文字组成的状态流更能体现一段时间内自己曾经的内心变化,对世界和事件的真实认知,对周围人和事重要排序,对善恶的判断逻辑。

但这一点,越到后面越难体现。因为人一旦长大,会羞于表现自己的幼稚,哪怕实质上依然是幼稚的,但已经知道了祸从口出,沉默是金,不传播等于不存在,已经学会了用精心修饰德辞藻用仔细挑选过的文章来塑造一个想要让他人认识到的自己。此时的文字,已然变成了记忆美化工具的帮凶,篡改个体历史的工具。同样,这些经过修饰和选择的文字,有可能对自己产生正向作用,让后期的自我因为美化的曾经提高标准。但也很有课呢。个产生负面作用,让一些人永远不满当下,觉得美好和幸福永远是过去时,当下永远是最坏的时代。

人一旦长大,过了一个阶段,还往往会谋杀曾经的自己。觉得曾经的某个阶段真是傻逼,不忍卒读,于是全盘否定,通篇删除。这种做法虽然粗暴有效,也有可能会一定程度带来自己的成长。但从长远来看,负面影响则更大。因为老是会遗忘,所以老是会犯重复的错误,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会做重复的事情。

这一点道理在《健忘村》里表现明显。一个没有过去不尊重记忆的人,以为自己过的是崭新的人生,实际上不过是重复错误的人生。对于个人,对于集体和国家,历史和记忆都是不能删改的。我们忘记过去的苦难,就很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只有牢记过去,牢记自己的错误,才能挣脱自己设定的牢笼,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很庆幸,我没有全盘删除我的过程资料,在重新梳理过去的状态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年前的自己就在眼前开心愤怒兴奋难过。不再是记忆中的只剩下的结果,因为有了这些即时的、不加修饰的零散资料,凑成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曾经。这个曾经的自己和现在做比较,有很多没有变,也有很多在不知不觉中以为没有变其实已经改变。

有一些没有变的,并不是好事,并不是坚持和自律导致没有变,而是坏习惯。比如拖延症,从学生时代就是作业文章一定会拖到最后才写,现在依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长而有所改善。比如情绪管理,从学生时代就是情绪的奴隶,敏感易怒易开心健忘,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被情绪控制。比如健康管理,从学生时代就是贪吃熬夜,时而暴饮暴食时而滴水不沾,咖啡过度,锻炼只是心血来潮靠情绪支撑,并不坚持。

这些坏习惯如果不仔细复盘,不会意识到严重性,正是每一个过去的昨天塑造了一个现在的自己。自我管理不当一天可能没有明显的表现,但自我管理不当十年,你一定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特别是接下来的第五个,第六个七年,随着青春流逝,能支撑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定是良好的习惯和自律的坚持。

有些我没意识到的变化也在默默发生。在记忆中,我经常会下意识的把当下的自己替换掉过往的自己,假定年少的自己就有现在的认知。但实际上,岁月是最好的老师,真的看到过往的资料,会发现曾经的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成熟,而是幼稚的,盲目的,甚至有时是愚蠢的,狂妄的,就像那个年纪该有的傻逼样子。而以为自己一无所获,没有变化,没有成长也是错觉。时间真的让人变化和成长,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有一些却又是没有变,这些是沉淀在自己行为中的坚定的自我认知,自我个性。在时间的影响下,它不断的从弱小变强大,从不起眼到明显,甚至是和自己现在安身立命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正是这些不变的确定,让自己一步一步选择变成乐现在的自己。

回望七年,最大的感慨是时光荏苒。曾经每一天都在盼望自己长大,成熟,变得有力量,不用依附父母,可以自力更生。而不知不觉,父母已经老去,曾经的同学好友已经各奔东西。曾经穷的身上只有几块钱,但快乐也很简单。现在钱多了,快乐的阈值也高了。并没有因为金钱,快乐就变得更多。年少的自己正因为没有长大,有着无限的可能,所以时而可以膨胀到无限大,但又因为没有见识,遇到挫折时也会自卑到无限小。这仿佛是自己的一面放大镜。我的弱点和优点一览无余。

第四个七年,可能是人生中变化做多,最绚烂,最美好,最青春的七年。经历了从学生到工作的角色转变,经历了从恋爱到结婚的关系转变,路上遇到了很多很多朋友,有些朋友还一起走着,有些早已散落在天涯,这些散落的朋友有些会在记忆中有着独有的记忆标签,仿佛他们永远都是告别时或者没有告别就再也没有交集时的青春年纪,当再看到现况,反而觉得不再熟悉。有些朋友已经逐渐在记忆中被淡忘,在我的世界里消失。

第四个七年,我一直都是幸运的。经常跌倒,但爬起来就有了新的成长。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往往在重大的关卡,都有幸运女神的眷顾。没有太多的挫折和困难,一切都很顺利。但同时这样的顺遂也是有问题的,往往会把偶发性的运气当成自己的能力,而错误的判断和定位自己,这一点一定要牢记。

接下来的第五个七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七年。希望我能够看到自己坏习惯将会带来的后果,逐步改善。希望我能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幼稚鬼变得会体察别人的喜怒哀乐,希望我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纠结痛苦中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希望我能如实的记录自己,正视自己,等七年后再来体察我的变化和成长。


错别字很多,不改了。不加修饰不经修改,回头再看。



人生七年856 Up(2012)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 / 56岁起 / 人生七年第八季

上映日期:2012-05-14(英国)片长:144分钟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Paul Al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