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4年起七年一更,共计9h34min的《The UP Series》纪录片,今天看完了2012年拍摄的《56 UP》。片中当年14个7岁的孩童,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成人,还能等到2019年已至耄耋之年的导演,扛着摄像机,去记录这群人的《63 UP》吗?或许不了,儿时梦想去大型超市上班的Lynn在2013年因病离世,总爱提犀利问题的导演Michael在《56 UP》里开始和Nick、Susie、John探讨拍摄这个片子的意义,没有再见,但可能这就是他们的谢幕。
       9h34min的纪录片很长吗?很长的,一集比一集更长,7、8集已经剪辑成3-4个part,新采访播出前,要回溯每个人的黑历史,像是滚雪球。也很短的,毕竟,我只用了4个星期、10个小时,就看完了14个人的大半生。不免感慨人生忽如寄,”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其实,在看第一集《7 UP》时,我带着些许悲观情绪。导演Apted的初衷是去批判英国固化的阶级社会。伦敦东区的Tony还在认为打架最重要,John已经开始关注《金融时报》自己持有的股票。寄宿机构长大的Paul忧伤地说自己想当警察可是很难,Andrew已经在描述先入剑桥圣三一学院再做名律师的未来。不同背景孩子差距显而易见,仿佛他们各自的命运自有其要遵循的轨迹。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真的就是这部纪律片的意义?不是的。庞大而臃肿的阶级社会体制是一颗行星,每个人都是一颗卫星X号,有的卫星轨道位置佳所以条件优越,有的卫星轨道位置偏所以总和寒冷相伴。但每颗卫星,都在试图借助大行星的引力不断加速,让自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因为,不努力去旋转,被抛弃、被撕碎的可能始终都在。有的卫星集聚到了足够的力量,跨越了轨道,想从农场走出去城里度假的Nick成为名校物理教授;有的卫星丧失了动力,脱轨了,出身教师家庭报考牛津未果受困于精神问题的Neil很多年依靠救济金度日。这是特例?这也是常事。
       一系列的人生七年看下来,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主演们的吐槽。小时候他们被迫参与了这个纪录片的拍摄,从伦敦动物园的玩耍开始,这些记录成了一个生动的剪贴本,凝聚了很多他们的情感,可每七年拍七天的节选压缩了他们本身的生活。他们不再是自己,而是被抽离出来的样本,观众们通过他们如何演变得出一些形而上的结论,但没有保持观察者的客观性,揣测着他们的行为,评判着他们的生活。他们讨厌这个拍摄,却始终秉持着一种忠诚感和责任感,感谢14人牺牲个人隐私做出的贡献。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但人类胜于金石的地方,便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生活以何种方式在你的面前展开,很大部分仍然取决于你的选择。很庆幸,看这部纪录片时,我还有好几个七年来蹉跎。想要给下一个七年立上flag,不冀望自己被命运青眼相待得天独厚万事如意,去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陷解决问题做出选择把握机遇。

人生七年856 Up(2012)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 / 56岁起 / 人生七年第八季

上映日期:2012-05-14(英国)片长:144分钟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 / Bruce Balden / Jacqueline Bassett / Symon Basterfield /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 保罗·阿尔蒙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