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voir的理论基础:“女性并非先天,而是历史和文明的产物”。
早在一个女孩被哺育时,她被区别于他的哺育方式便镌刻了这个孩子以后的一些行为模式。
社会背景是1955-75,简要概括那时的女性如何成为“第二性”:1.与男性关系中满足男性需要;2.遵循外在暗示实现个人价值;3.由于社会规训,女性在历史上并没有影响力。
电影五点印象深刻。其一:因妇女家务不产生经济价值,照顾家庭不被视为成就,然而她们的工作不比在外工作的男性轻松,她们的非生产性价值同等重要;其二:家庭妇女因无法承担离婚后失去经济来源,精神支柱而忍受家暴,出轨,成为附属品失去个人存在价值,有无对应的法律保卫受伤害的或离婚妇女的权益?其三:应有相关法律保障妇女不受侮辱性言语伤害。其四:女性在社会规训的过程中,被教导要更多的隐蔽,不要展示任何东西,而男性在小时候已然被教导展示,对应女孩的羞耻感教育,男性对自己展示的身体器官无羞耻感(无贬义),作为女性的女儿,她们的教导保持了女性一贯的模式和传统,日益被教育成为一个“女人”,正是这种教育使女性慢慢分异。其五:在波伏娃看来左派或共产主义团体对女性主义不支持是源于男性对自己权力的维护,以及他们认为阶级矛盾是胜于男女矛盾的。
Beauvoir最后一再强调,女性工作经济、精神独立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非常赞同。由此我也想说我个人觉得女性主义的战场应该是在受教育和职场上,争取得到平等的对待,和不被羞辱的正当权利,而不是加强性别对立。与其争取一些物质上的保障不如创造让女性独立的社会条件,这也是我反感一些中国女权者言论的原因,由此联想到真正的左派,不给予弱势群体实物,而给予取得这些实物的途径。(跑题了)
波伏娃也说过,一开始这本书是学术上的,而后被应用于各个社会运动,成为了运动手册。
我的德国老师上课讲过80年代德国的妇女如果想要工作要请示恳求自己的丈夫,而现在社会变迁,45年过去,男性更多参与到家务中,可能是在城市或受过高等教育的社群里对女性的尊重是一种趋势。但乡村女性生存状况未可知,女性仍然(全部)承担着非必要的家务,背负父权社会的重担,不被重视,或者多子女家庭的女孩要更多承担对弟弟、哥哥的经济负担,被父母剥夺受教育、深造的机会。道阻且长。

西蒙娜·德·波伏娃:为什么我是女性主义者Simone de Beauvoir: pourquoi je suis féministe(1975)

片长:50分钟

主演:Jean-Louis Servan-Schreiber / 西蒙娜·德·波伏娃 / 

导演:Arlette Franço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