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下电影看,很容易搜到内容一样却版本不同的东西,比如以前就搜到过电影版与音乐剧版的《巴黎圣母院》。前一段想看看霍桑的《红字》,一下子也搜出两部电影,一个是西德七三年拍的,另一个是美国九五年的版本。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先简单看一下,然后有所取舍。这次的两部,竟都从头到尾看了。

如果从“忠实于原著”的层面上讲,七三版的做得非常好。故事从倒叙开始,电影开始就是女主角海丝特受审的镜头,而印第安人的一些内容仅是作为背景出现的。那个牧师,如小说中一样,表现得非常懦弱,甚至弱不禁风。女儿明珠儿在电影中有着比较多的戏份,似乎是一个非常灵异的小鸟,贯穿甚至引领着故事的发展。故事的结局,牧师在鼓足勇气“承认”自己的行为后,倒地死去,这也是当年小说作者设定的情节。

相对而言,九五版的改动就大得多,以至于成为最令人垢病的地方。它的故事以正叙的方式展开,开篇就埋下了移民者与土著之间的矛盾,并在后面的情节转换中多次叙述印第安人的内容。牧师在这里成为一个帅气而阳刚的男人,不再过分怯懦。电影详细交待了海丝特由一只小红鸟引导着,见到在河中裸泳的牧师,渐起爱恋,以此强化了自然与爱情的主题,为那种私通渲染出非常正面的底色。如果硬是要找出一点比七三版更贴近原著的内容,可能就是海丝特在狱中生女儿的情节,但这一处偏偏是我觉得多余的一笔。牧师最后慷慨陈词,在性命攸关的最后时刻被印第安人救起,而不是如原著那样猝然毙命。海丝特与牧师的爱情最终得到人们的理解,他们也在远方安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相比较而言,七三版透着许多德国人的严谨,但确实有些拘谨。但考虑到近四十年前的那个环境,确实也不像现在的影视改编有这样宽松的思想氛围。那时的电影还担负着比较多叙事任务,更多的是要“直译”而非“意译”。九五版则更多在表现美国式的电影语言,比如前文提到的那只小红鸟,先是出现于引领海丝特去看牧师裸泳,后又在他们欢爱的镜头中出现,分明就是他们女儿明珠儿的化身。其实在原著中,作者也曾多次把这个小精灵与小鸟放在一起写,电影能捕捉到这个细节,以独特的语言把它强化,也是一种很高妙的诠释。(顺便说一句,很多时候在评价原著中明珠儿这个角色时,会以现代的眼光觉得这个灵异的小东西有些失真,但在霍桑的那个时代,这样的角色同样大量出现在中国明清的小说中。)电影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可能是最美国化的一笔,让人觉得有些老套。

从画面效果上看,四十年前的那个西德版,根本看不出历史的陈旧来。画面色彩、构图都非常美,演员的表演也恰到火候,把角色的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美国版的则并不表现出非常多的此类优势,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甚至不如前者,这对于两个多小时的一部“巨片”而言似乎是个欠缺。两个女主角,分别由奥地利的森塔•伯格Senta Berger 和美国影星黛米•摩尔Demi Moore扮演,一个内敛一个直白,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我自己更喜欢前者的表演,只是后来想搜一些伯格的照片时,发现更多的是她近年来老太太的扮相,禁不住还是感叹岁月。这世间,能够不老的,大概也只有一些好的作品,比如,一百六十年前霍桑的小说和几十年前的这两部电影了。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995)

又名:红色禁恋

上映日期:1995-10-13(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黛米·摩尔 / 加里·奥德曼 / 罗伯特·杜瓦尔 / 

导演:罗兰·约菲 / 编剧:Douglas Day Stewart

红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