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不打算就电影本身做介绍和描述,而是谈谈建立牧导村的耶稣会会士,为什么被本应协调和保护他们卓越传教工作的教廷给抛弃了,为什么南美雨林中风风火火的事业毁于一旦。

有许多细节在电影中有所体现,也有一些是被忽略或回避的。

经济上,通过深入内陆的牧导村居民熟悉的交通网络(水系),牧导村取得了雨林地区香料采集贸易的垄断地位;在大的定居点,耶稣会士教土著人制作的乐器,价廉物美,甚至开始返销欧洲的音乐学院;牧导村的土著居民勤劳工作,产出丰富,却很少去购买殖民地城镇、或欧洲出产的商品,巨大的贸易逆差是矛盾的导火索。这是流行的一种观点。

殖民地政府财政方面,因牧导村偏僻分散,且居民是耶稣会士教化感召下走出渔猎生活的部民,一切事情驻村神父、修士说了算,外人来了连个翻译都找不到,因此不属于殖民地治权的管辖范围,不能设置基层行政机关,也收不到税。所以,也就没有矛盾冲突之下沟通的管道。

耶稣会在教廷的政治结构中没有代言人。耶稣会士入会发愿效忠教宗,但不能担任任何高级职务。因此随着游戏规则的完善、政教分离的潮流,枢机主教团、枢密会议的角色已经非常突出,而耶稣会不与枢机主教团产生交集,角色越来越尴尬(谁当选教宗都喜欢,而不出任教宗的枢机则无所谓)。枢机们(红衣主教)也有自己的祖国,不会为耶稣会开罪西葡两国王室,更别说当时这两个国家风头正劲。

在殖民地社会的治理方面,本来因为土人衣不遮体,没有语言文字,对他们要杀要剐、充作奴隶都是没有障碍的。但是雨林土著一旦成为教民,就不好办了。他们通过教育训练展现出心灵手巧的一面,对殖民地定居者的经济生态位、自信心都构成了冲击。后者的冲击似乎更为强烈(相当于美国黑人运动员在第三帝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屡屡获得金牌)。

为什么耶稣会在亚马逊雨林深处的作为近乎神迹?

1)能在雨林靠自己生存下来的部落人,一点不笨,甚至比文明世界的人更聪明、勇敢、勤劳。所以我们也不应蔑视任何蒙昧未开化的人,耶稣会士妙手点拨南美土著,相信在其它地方也一样。

2)耶稣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文艺复兴时期又有多才多艺的风气),当时带去的知识和技术不是过时的东西,是先进的、甚至是顶尖的

3)牧导村之内,极低的犯罪率;牧导村之间,通过神父和修士的联络,加强合作,没有征伐与劫掠。

综上所述,耶稣会会士在南美雨林建立的牧导村社群网络,不是巴黎公社,胜似巴黎公社,对当时人们认识社会、思考分配制度、反思知识得作用与人类潜能的开发,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类冲击足以使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总督产生翦除牧导村社群的想法,回到原来安定的轨道上去。



教会The Mission(1986)

又名:战火浮生 / 传教 / 传道

上映日期:1986-09-29(西班牙)片长:125分钟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 杰瑞米·艾恩斯 / 雷·麦克安利 / 艾丹·奎因 / 切瑞·朗吉 / 罗纳德·皮卡普 / 查克·洛 / 连姆·尼森 / Daniel Berrigan / Carlos Duplat / 弗雷德·迈拉麦德 / 

导演:罗兰·约菲 / 编剧:Robert Bolt

教会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