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已经看了两次,之间间隔了三年。昨天再看的时候,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影片125分钟,却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元素,主人公耶稣会会士嘉比尔,罗多萨,以不同的方式结局,引得我在结束后久久沉思,并和小伙伴对片中线索和留念去做谈说。
我想要解读这部影片就从影片的几位主角来说,西方文学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几条线索来贯穿整个情节,彼此交织着推动着前进。
电影是以红衣主教给教皇的回信来记录的,在南美土著因为政权之间的变革,导致的教区的动荡以致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影片最后,红衣主教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圣上,因此,你的教士都死了,而我独活着。其实是我死,他们都活着。死者精神永远活在生者记忆里。片尾的那节经文没有翻译出来,不过,那节经文,应该是显示这部影片的最终价值观: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has not overcome it。
在观影结束后,有几处地方留下的记忆比较明显:
在经过讲述的开场后,首先是一位殉道者,因着殉道士的出现,引出了与南美土著共生死的耶稣会会士嘉比尔,然后开始了他的宣教之旅。
对土著的宣教,不是那么的平坦,首先面临的就是环境的挑战。要突破瀑布下的光滑的峭壁,徒手攀岩,期间有一次脚底打滑,差点从山腰摔下来。看到这里我心里着实捏了一把汗。好容易登上去了,拿出随身带的长笛,吹起了音乐。似乎他就知道土著人已经观察上他了,他没有选择冒然进入,而是静静的吹笛。果然没有多久,土著把他就包围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被杀害,而是被接纳,活了下来。
这里,感动我的地方是,宣教之旅不是郊外踏青,要突破的挑战有很多,有来自自然环境的,有来自心理的恐惧,有来自外部的威胁。单单一项就足以让7尺男儿退缩,瘦弱的教士去都一一克服,靠的不是他的强壮,靠的不是他的智慧,而单单靠的,是来自他心里的认定,那群人民是和西班牙人一样的灵魂,是需要被拯救的人。
在一次猎杀土著的过程中,教士碰到了佣兵罗多萨。不是所有人都把土著当人看待。奴隶贩们眼中看到的不是需要拯救的灵魂,而是一块块银元。罗多萨在和教士正面见过后,就下山了,由此也看出,罗多萨对于信仰是有敬畏之心的。后来,因着和弟弟对决,杀了弟弟后,一度自责,内疚,把自己关在修道院里很久,以此来忏悔。后来被嘉比尔说服,跟他一起去山上传教。他的内心真正被打开,不是因为圣经,不是因为其他人,而是因为印第安人对他的赦免,没有用刀杀他,而是帮他解开了包袱。看到这段时候,甚是感动。可以想象,他当时心里应该是这样的,之前没和印第安人接触的时候,觉得他们都是奴隶,是二等公民,但当他们接纳他,帮他解开时,他才知道自己原来认知错了。其实大家都一样,只是习惯不一样而已。
这也是后来他能够愿意为了他们而重新拿起刀来作战的原因,因为他被接纳了,他被印第安人改变了。自己和他们成为了一家人。
关于这个让我感触良多,就是在最后,士兵已经攻上来了,他之前在桥那里做了炸药,可以把桥炸掉,并且希望能够在敌人上了桥后,把敌人也炸掉的,结果,身边有孩子被枪打到了,他为了救孩子,而延误了时间,并且自己被枪打到,也结束了战斗。在弥留之际,他不甘心,透过镜头,看着他的眼睛所望之处,是教士嘉比尔带着村民拿着圣物,朝士兵走来,他在努力撑着,希望看到什么,这个我不知道,但当嘉比尔教士被枪击中后,他躺下了。可能他在寻找着答案,寻找着上帝,或许他找到了。
罗多萨和嘉比尔在有关如何回应的时候有一段对话,罗多萨在要求放弃对上帝的誓约,村民们因为要来的变故,感到很无助,感到上帝离开了他们。而嘉比尔的回应很是有力。嘉比尔说,“你永远成不了传教士,”而罗多萨认为自己是传教士,要带领村民走出这样的困境。但嘉比尔坚持,“传教士的任务就是帮助别人成为传教士。”并且一再强调,“上帝爱你们”。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
还有很多让我值得数算的,先珍藏吧,或许,改天能够理顺,并能够有新的方式表达。
最后再提一句,这部影片也是被很多人评价说政教关系的。我是看了之后,深感到中世纪的黑暗和教会的无力。关于政教关系,我倒不想多做评价。或许,还有新的解答。

教会The Mission(1986)

又名:战火浮生 / 传教 / 传道

上映日期:1986-09-29(西班牙)片长:125分钟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 杰瑞米·艾恩斯 / 雷·麦克安利 / 艾丹·奎因 / 切瑞·朗吉 / 罗纳德·皮卡普 / 查克·洛 / 连姆·尼森 / Daniel Berrigan / Carlos Duplat / 弗雷德·迈拉麦德 / 

导演:罗兰·约菲 / 编剧:Robert Bolt

教会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