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是一部以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记录主体的纪录片,影片主要记录了四川农民工张昌华一家三年期间的春节返乡故事,影片依托春运视角的宏大叙事,聚焦春运大潮中的主体——农民工群体,抓取其中的一户普通家庭详细记录,不仅真实的呈现了当代农民工的艰辛生活面貌,同时也直观透视了其背后隐藏的家庭矛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在观看影片之前,出于对《归途列车》这一片名的理解,本以为会是一部记录中国春运人潮的壮观、买票难、家庭团圆等主题的影片。说实话,我对春运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新闻联播的镜头和采访中,是一列列的队伍,是成排的警察,是人们身上大包小裹的行李,而对于买票难的问题,由于学校放假早,所以也基本上没有体验,只是在今年,由于家人年前在天津手术,修养几天后已经距春节不到一个星期,火车票早已销售一空,手术后又没法坐飞机,用抢票软件抢了3天,才终于买到了高铁票。
而与我对片名的理解恰恰相反,影片并没有采用一贯的宏大叙事手法,仅仅展示春运人潮及家庭团聚,而是从小处着手,聚焦一个家庭的春运故事。
影片一共记录了三次归途,即07、08和09年的春运。第一次归途,在广州打工的张昌华夫妇要回四川老家过年,他们早就开始惦念这次回家,然而,面对火车站排队买票的拥挤人群,面对冷漠说出票已售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平静的绝望和无力。好在最后两人顺利买到了票,登上了归途的列车。
第二次归途,是2008年春运期间因那场雪灾而瘫痪的广州火车站,黑压压的人群散乱无序的在火车站滞留、聚集,每个人脸上都是焦急和无奈,这次的归途,因为有女儿琴琴的加入,更多了些绝望。第一次面对如此场景的琴琴开始还觉得新奇有趣,但经历长达几天的滞留后,她的眼神里也开始流露出一样的愤怒与无奈。而她的未来,也即将像她的的父母一样,陷入永久的奔波与劳作中。从空中俯视整个车站,密集的人群像蚁群一样蠕动,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像张昌华夫妇一样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买不起机票,只能坐又慢又不舒适的火车,更可悲的是,他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像是蚂蚁,低微辛劳,数量庞大,却始终被忽视。
第三次归途,是2009年春运,这次的春运是陈素琴一人的归途,由于儿子阳阳要读高中,陈素琴决定辞掉工作回家陪读。这就意味着以后全家的收入来源都负担在张昌华一人身上,所以这次春运,为了节省开支,只有陈素琴一人归家。送走陈素琴的张昌华在火车站嘈杂的人群中离开、回望。至此影片结束。
春节,一个中国人最喜爱的喜庆祥和的日子,人们对春节的寄托有太多太多,似乎一切苦难都会因春节的到来而消失,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阖家欢乐,没有什么能拦住回家的脚步。而这种团聚就意味着春节会伴随着春运,伴随着短期内规模壮观的人口迁徙,这种迁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年中最令人痛苦的和无力的事。为了回家,为了团聚,无论你是男女老少,无论你是农民工还是知识分子,你都要经历为买不到车票而焦虑,为迟来的列车而忧心,为拥挤的人群而无奈,为艰难的归家而沉默。再没有一个时刻,能够同时那么多的中国人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国家中的位置是多么的无足轻重。
然而,让这部影片的绝望色彩更深一层的是归途的终点——家庭。春节回家的意义便是期待一家人团聚欢喜过年,但是,当这种回家变的不被期待,反而是被家人所排斥,当这种回家带来的不是团聚的喜庆,而是尴尬的沉默时,我不知这样的回家是否还有意义。
影片主要记录了07和08年两次张昌华全家的春节。第一次回家,在家门口,女儿琴琴跑过来拥抱迎接张昌华,夫妻俩送给女儿手机作为新年礼物,询问儿子阳阳的学习成绩。晚上,一家人团聚在饭桌上举杯聊天,看起来是格外和谐的团聚,似乎是我们设想中春节的模样,然而在张昌华和张素琴的一席话后,女儿琴琴的沉默已经清楚了预示了两代人间矛盾的出现。
没读过几年书的张昌华木讷寡言,他想告诉孩子只有上学才能摆脱农村,摆脱这样卑微的身份,但女儿琴琴却一心向往自由,她想过年轻女孩恣意挥洒青春的生活,她想赚钱买好看的衣服,做喜欢的发型,她不止一次表达对钱的迷恋,并认为只有在城市中才能绽放自己的人生。于是,琴琴辍学后也来到广东,与父母一样,成为制衣厂年轻女工中的一员。面对父母多次苦口婆心的劝阻,琴琴依旧不为所动,脱离学校、脱离农村,琴琴终于得到随意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即便工作辛苦,但好在获得了自由。
第二次回家,团聚的时刻,夫妻俩依旧一直叨咕着学习、成绩。但是当陈素琴提到回家陪读时,女儿琴琴却突然表现出不满,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在家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亲情早已淡薄,琴琴对父母此时突然的关心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和不满,然而,父女间的矛盾远不止此,矛盾进一步升级到琴琴的辍学和工作,夫妻俩指责琴琴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糟蹋钱,对女儿的失望溢于言表,而这又恰好是两代人间意见分歧最大的部分。最后,因为琴琴的一句“老子”矛盾彻底激化,演变成父女双方的暴力行为。可想而知,这一年的年夜饭在全家人的沉默与眼泪中度过。
通过查阅《归途列车》的后续故事,我了解到女儿琴琴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曾经多次回家,但每次回家都是等张昌华夫妇离家后才回家,而且,琴琴也从来不给父母打电话,打招呼也是用你、我、他等称呼,夫妻俩甚至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在干些什么。
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尖锐到无可调和的程度。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是相似的,即改变。张昌华夫妻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多赚钱供家人生活,供孩子读书,期望孩子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不再囿于农村,不为贫困所扰,摆脱农民的身份。而女儿张琴选择辍学离家也是希望能够尽早赚钱养活自己,在她看来学校的生活将她的青春牢牢束缚在农村,使她失去了自由。
的确,他们双方的想法都没有错,一方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读书学习,一方将出人头地的愿望寄托于城市奋斗。然而如今,在一个阶层固化如此严重的国家,我们已经无法再坚定的说出“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不知导演范立欣在拍摄影片时如何看待张昌华夫妻俩对儿子阳阳一遍遍的唠叨,于我而言,我将它看作是社会底层人群对于摆脱现状的一个朴素的梦想,他们自身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对学习有一种神圣的信仰,这种被崇高化了的学习似乎可以成为改变一切的工具,而这种工具也恰恰是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样卑微的一线希望是任何人都不忍心戳穿的,是始终要留存心中的一方净土。而女儿琴琴却坚定的扼杀掉张昌华夫妻俩的希望,辍学、离家、打工,走上了与夫妻二人相同的道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琴琴后来并没有安于在加工厂做女工的工作,而是辗转去了酒吧做服务生。在广东东莞这样一个城市里,在一个灯红酒绿群魔乱舞的酒吧里,我看到琴琴穿着时髦的超短裤,伴随着舞台上裸露的舞女,生涩的扭动着自己的身体。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她的脸上已经褪去了最初的稚嫩和土气,俨然成为摩登大都市中无数为欲望和金钱而献身的群体中一员。我们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怎样,但却已经开始为她的未来担心。
整部影片看完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绝望和无奈,我从未想到春运的背后所隐藏的是更为庞大深刻的社会现实。与之相比,春运拥挤的人潮和心中的焦虑已经算不上是折磨,因为这种折磨是可以通过归家的欣喜所化解的,而真正的痛苦与绝望是来自家庭、来自社会、来自灰暗的未来。中国有着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但他们却一直被忽视、被无视、被漠视,这些社会边缘人群,他们为了生存艰辛劳动,但却始终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生存,就必须外出打工,打工就意味着亲人分离,意味着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意味着代际之间沟通的困难和亲情的淡化。而子女被寄托的希望因沟通的失败而破灭,为求得摆脱束缚从而继续走上前代人的道路,于是便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循环。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依旧深陷其中,但我庆幸有这样的影片将它挖掘出来。无力改变,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遥远的以后,希望这并不是它最终的结局。

归途列车(2009)

又名: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 / Last Train Home

上映日期:2010-09-03(中国大陆) / 2009-11-22(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片长:87分钟

主演:陈素琴 Suqin Chen/张昌华 Changhua Zhang/张琴 Qin Zhang/张洋 Yang Zhang/唐庭岁 Tingsui Tang

导演:范立欣 Lixin Fan

归途列车相关影评

dxy
dxy • 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