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2个姑姑,在16岁左右的时候就去广州的鞋厂打工了。最小的姑姑出去的时候个子不到1.55m。出门的钱是借的,用光所有的钱买了几斤苹果就扒上火车。到了广州,先去投奔她姐(也就是我五姑)。去员工宿舍,没有床位,就坐在板凳上,看着其它姐姐睡着第二天上班走了,才去五姑的铺上睡一下。她们的床下面是砖头砌的:几列砖头上搭一条长木板,所有的姐妹都睡在上面。谁要是不小心翻身什么的,全部人都会被摔下床。
第一次去鞋厂工作,就是给鞋上漆。这些皮鞋都是为外国人做的,所以鞋子非常大。鞋子需要一个铁托撑着,对于小姑姑来说,很重很重。第一天上完班,整个脸都肿了,因为漆毒害太深。
第一年存了1000块钱,寄了800回老家来给爷爷奶奶。

这些都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小姑姑给我说的。而那一年的春运,她是站着从广州到贵州的。一边站,一边背着身上的行李,双手各牵一个小孩(有一个是工友的),双腿全部站肿。等到了老家,她开心的招呼大家,因为她以便宜的价格从厂里买了鞋给大家。鞋子一一掏出来以后,行李全部空了,她什么关于自己的行李都没带。

今年,2016年,小姑姑才37岁,比这部纪录片的张昌华年纪还小,但是已经打工20多年了。她每一年都说,明年做完就不去了。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她还是继续去广州,泉州等等地方打工。而她只是万千打工仔的其中一个,而且也是我们家出去打工的其中一个。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流泪。因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就和我奶奶家的一模一样。我两个堂弟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亲为了赚钱,还去了非洲打工。但是教育不了孩子,因为自己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只知道要让你好好读书。可是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读书的乐趣,更没有读书的环境,怎么可能好好读书,只想着出来赚钱而已。

看这部片子,我真的很理解陈素琴和张昌华作为父母的内心,我也很心痛张琴后来的发展。后来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直到现在张琴都没有和父母联系,父母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电话号码。张琴最开始是在广州打工,其中有一段她和姐妹们关于她们工头的对话。这些打工的小女孩很容易被这些工头骗身。而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张琴去了夜场卖酒。自以为是的成熟和自由,我的内心很堵。

读了大学以后,身边的朋友还有很多学弟学妹的家庭环境都很不错,至少相比我曾经看到的家庭情况而言。手机一定要最新款,顿顿吃大餐,没事就可以出国旅游一番。所以很多关于贫穷的现象和话题,是真的想象不到的。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非要坐火车,为什么不坐飞机?回答:因为没钱。有的人真的穷到没钱买机票或者不舍得买机票,这个机票钱可能是她们一个月的饭钱,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不提前订票?要临近了当然订不到。回答: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私人老板放你走。等到你知道放假时间的时候,你也没有时间去买票。她们都不会用网络,只能去火车站。但是每天上班是从早上7点到半夜12点,一个月休息半天,怎么买?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站票都要买?回答:没有其它交通方式回家。不过现在有了,很多人骑摩托车。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非要回家?回答:因为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回家有父母和孩子。工作一年就为了这个时刻。
其实还有等等很多的问题,我都没有办法回答的很有说服力,是因为问出这些问题的人没有经历过,无法想象和理解,所以答案也无法说服对方。

来成都将近10年,我每年春节都回家。有坐票有站票。其实坐票和站票是一样的,因为每一个空间都堆满了人和行李。座位和座位之间,整个车厢的走廊,厕所,洗漱台都是人,甚至你的座位底下都躺着人。每次坐到这种火车,我都会恶狠狠的发誓:我他妈的再也不坐火车了。但是下一次还是继续。我以前还会给其它人讲讲我小时候的环境恶劣,后来觉得和很多人比,简直太幸福了。

堂弟今年上大学了,全家逼着他复读了一次才考上的。之前他就想出去打工,现在即便考上了,第一学期就挂了几科,他想要以后出来修车(他的专业是和医学相关的)。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姐姐(就是指我),读了研究生出来还不是没找工作。”对不起,我做了不好的示范。
我现在无法给他说很多道理,让他好好学习,因为在他而言,读书就是为了工作,为什么不现在开始赚钱。大家都批判中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多毛病,但确实也是我们这种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想,堂弟真的只有当自己吃了没读书的亏,想让小孩不要再重蹈覆辙的时候,可能他才会懂:他爸现在瘦成一个皮包骨是为了什么。


归途列车(2009)

又名: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 / Last Train Home

上映日期:2010-09-03(中国大陆) / 2009-11-22(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片长:87分钟

主演:陈素琴 / 张昌华 / 张琴 / 张洋 / 唐庭岁 / 

导演:范立欣 / 

归途列车相关影评

dxy
dxy • 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