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三载,纪录片《归途列车》用真实客观的镜头记录下了异地工人张昌华一家于生活重压之下的变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主人公一家就如民工群体的汪汪大洋中的一滴水,映出零八年前后中国民工的无奈处境。归途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人回到了家乡,有人回到了远方。
影片光线较暗,几乎没有精巧的构图也没有明显统一的色调,堆积的长镜头将影片拖回刺骨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回家但真正回家之后拥攘的并不是团圆祥和的生活。玛格丽特.W.曾说“金钱是世上唯一的权利。”经济压力之下两代人关系危机重重。素琴大喊“这就是真实”的镜头颇具张力。客观镜头的处理以旁观者的姿态真实地记录了民工家庭的内在矛盾。生活重担之下,又有多少民工家庭状况如此呢?危机、矛盾的阴霾中,同一屋檐下的人们在不同的路上经历着相似的无奈、挣扎和迷茫。路上归途,危机四伏。
生活就是在路上。
《归途列车》借助春运这一元素来展现民工生活的重担。春运的三次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镜头下人物生活的变迁之感。影片开场就用俯拍、摇镜头的方式呈现车站密如蝼蚁的等票人群,自然光下一切都变得异常真实,震撼之余更是深深的遗憾----生活不易,现实的尘埃堆积如山。拥挤的人群中倾斜的镜头制造出强烈的不稳定感,这与《后天》、《流感》等许多灾难片刻画人流的手法相似,只是或许在《归途列车》中的倾斜镜头才是真真正正的不稳定镜头:拍摄者亦在人群之中,亦是春运一员。
从现实意义上看,前两次春运都重点刻画了“买票难”这一问题。其中也不乏长镜头的运用,比较典型的有前半部分表现马路边等待人群的长镜头:堆积如山的行李上坐着穿着校服看书的高中生、玩泥巴的孩子和闲聊的妇女,中景等车的乘客看了一眼镜头又转回去,等待的百无聊赖之感油然而生。台湾杂文《驿站》中提到等待航班时是“想找蚂蚁又找不到蚂蚁”,等车又何尝不是呢?在“车票已售完”的广播通知下镜头快切过孩子、保安、乘客等不同人群的面部,无奈藏匿于每个人的神色中。大人流量和通用交通设施比重的失衡造就生活之路的不稳定性。不只是民工,不只是生活,交通建设这样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也处于需要“上下而求索”的路上状态。
外在以外,纪录片中人物的家庭状况并不比春运简单。相反,我们看到不同的人都在不同的路上步履维艰。全片导演未介入镜头叙事增强了镜头的真实和客观之感。像素琴这样的新民工向往一味的自由,和所有年轻民工那样,对当下的孤独和对前程的迷茫是他们的写照;而张昌华夫妇所代表的旧民工群体则习惯于将自身的期望全部转移至后代身上。这种内在的矛盾造就了外在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生活和纪录片的本质都是真实。三载春运显变故,客观镜头映危机。归途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人回到了家乡,有人回到了远方。

归途列车(2009)

又名: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 / Last Train Home

上映日期:2010-09-03(中国大陆) / 2009-11-22(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片长:87分钟

主演:陈素琴 Suqin Chen/张昌华 Changhua Zhang/张琴 Qin Zhang/张洋 Yang Zhang/唐庭岁 Tingsui Tang

导演:范立欣 Lixin Fan

归途列车相关影评

dxy
dxy • 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