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得到听书《电影是什么》

卓别林为什么吸引人?巴赞并没有简单地讨论他如何制造笑料,而是从更本质的角度思考,卓别林引人发笑的机制是什么。他发现,这些笑料有一些共同特质,这就是“人与物的疏离”。事物好像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遵循人类规定的用途:本该好好走路的鞋子突然将人绊倒;本该被切开的面包开始围着人跳舞;人伸手去拿闹钟,闹钟散作一堆零件……这是一个处处不正常的环境。一般的喜剧在这里会有停顿,引观众发笑,而卓别林却更加高级,他一切如常地行事:绊倒后爬起来继续走,把面包从空中摘到盘子里……巴赞由此得出结论,这便是卓别林的喜剧性:用简洁的方式表现出小人物与世界的不融洽,最终,主人公用他的智慧化解现实遇到的种种麻烦。卓别林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喜爱。

巴赞对卓别林最精彩的点评发生在卓别林晚年,它体现出巴赞的电影眼光远超同时代人。说到卓别林,人们都会想起那个戴着高礼帽、留着小胡子的经典电影形象。这个可笑的小人物实在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卓别林本人都被他覆盖。然而在晚年,卓别林抛弃了这一形象,拍摄了更尖锐、更讽刺的电影。比如,在1947年的电影《凡尔杜先生》里,卓别林竟然讲了一个杀人狂的故事。影片以20世纪初法国的连环杀人犯为原型,讲述在大萧条中失业的小人物凡尔杜的犯罪经历。为了抚养妻儿,凡尔杜不断骗取富裕老妇人的钱财,再将其杀害,最终被送上了绞刑架。这样一部电影极大地冒犯了观众,票房仅有可怜的五十万美元,批评家也大多认为,像这样尖锐的批判损害了卓别林的喜剧风格。

巴赞却激烈地捍卫他欣赏的人,为此同整个电影批评界展开了论战。他没有简单地为卓别林的社会立场辩护,而是将《凡尔杜先生》放在卓别林的整个创作中看。他发现,凡尔杜的形象正是高礼帽、小胡子的对立面:卓别林的经典形象是个完全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的可怜人,他滑稽又纯真;而杀人犯凡尔杜却摸清了社会最冷血的规则,他可怜又可恨,引人深思。凡尔杜杀死了卓别林的经典形象,却加深了他的创作深度。巴赞将卓别林电影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的卓别林多扮演街头小混混,单纯引人发笑;经典时期的卓别林饰演小人物,激发了观众的道德感,让观众同情地笑;而在晚年时期,凡尔杜这类的人物超越了道德,让观众不仅仅发笑,还能沉思。《凡尔杜先生》非但不是败笔,还让卓别林实现了自己的电影进化。

可以看出,巴赞在评价电影作者时,有自己的方法。他会将电影放在整体中考量。他以突出的风格元素为切入点,以同类型作品作为参考系的横轴,以该作者自己的作品序列作为参考系的纵轴,寻找其中有差异、有转变的地方,探寻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我们能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方法。



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

又名:华度先生 / 杀人狂时代 / 杀人的喜剧 / 杀人喜剧 / A Comedy of Murders / The Ladykiller

上映日期:1947-04-11片长:124分钟

主演:查理·卓别林 / 马迪·科雷尔 / 艾莉森·罗丹 / 罗伯特·刘易斯 / 安德丽·贝茨 / 玛莎·雷伊 / 阿达·梅 / 伊索贝尔·埃尔索姆 / 玛乔丽·本尼特 / 海伦娜·海格 / 玛格丽特·霍夫曼 / 玛丽莲·纳什 / 欧文·培根 / 埃德温·米尔斯 / 弗吉尼亚·布里萨克 / 

导演:查理·卓别林 / 编剧:Charles Chaplin/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凡尔杜先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