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配音的影片,犹如好酒一般,越久越醇。
从2002念得磁带到2010念得电脑音频,我听了无数次,岁月让人增加了对它的喜爱。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
对于有无卓别林的画面,笔者已经觉得无关紧要,是的,无关紧要了。
这并不是由于我的个人经历——先入为主的接触了电影的录音,而是中国人的艺术再加工让原本精彩的变得更精彩,即使不精彩的也可以很精彩。
或者各位可以说,我们的译制片工作者能让影片有一股子洋味,但我觉得应该说他们的影片有一种时代性和地域性——影片的配音,符合片中的地域与时代。
当然,在此并不想拿毕克的“杜丘”和“波罗”作比较。仅仅次年《凡尔杜先生》来看(听)的话,邱岳峰的声音中,就有着大萧条的萧索和绝望,我很诧异于一个在红色年代的人会有这样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声音语调,后来我明白了,在这配音群体中,不少人是从国民党时代走来的,——曾经也经历国金融崩溃的苦难——同时,在此片配音的时代,除了工作以外,很少有什么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希望你懂我话里的意思)。
这些问题是我现在二十四岁才相通的,而十六岁的时候,我关心的仅仅是凡尔杜对于妻儿的关爱,以及一个可以为爱人杀人的穷姑娘。对于杀老婆的蓝胡子的所做所为,我并没有一个时代的眼光,只有私人的感动。
八年以后,在我们这个时代向前走,大步走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时代的形式改变了,时代的本质还在继续,几十年前卓别林(邱岳峰)说出了许多真相,诸如“杀人越多越没有罪”“法律专抓小的”等等,一语道破了如今我们所迷惑的,和我们一样,凡尔杜经历了同样的制度不健全的繁华社会。这可能是每一个国家人类社会进步都可能不会经历的病痛,然而历史的周期却远远要长于一个人的寿命。
所以,包括凡尔杜一家在内的人们,作为历史进步的代价被牺牲掉了,我们都可能被牺牲。这当然可以作为后来的人们对于制度改良的借口,只有凡尔杜的这些话,可能在一些鱼肉中振聋发聩。
可能这让人悲观,但这更应该让人顽强,叫人害怕的不是知道要死,而是死了也让这个世界无药可救。
凡尔杜并没有什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气,但他可能使人明白——不能坐以待毙,要看清时代的本质(当然,学会花言巧语也是很有必要的。)
可惜,如果我们都有凡尔杜的素质(不包括杀老婆),那么,我们的进步可能就不会那么杂乱无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尔杜救济的那个爱着残废丈夫的穷姑娘,最后傍上了一个军火商——我们也不是在被剥削的过程中努力成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或者是剥削者么?可能我们的本人并不是侵害别人。

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

又名:华度先生 / 杀人狂时代 / 杀人的喜剧 / 杀人喜剧 / A Comedy of Murders / The Ladykiller

上映日期:1947-04-11片长:124分钟

主演:查理·卓别林 / 马迪·科雷尔 / 艾莉森·罗丹 / 罗伯特·刘易斯 / 安德丽·贝茨 / 玛莎·雷伊 / 阿达·梅 / 伊索贝尔·埃尔索姆 / 玛乔丽·本尼特 / 海伦娜·海格 / 玛格丽特·霍夫曼 / 玛丽莲·纳什 / 欧文·培根 / 埃德温·米尔斯 / 弗吉尼亚·布里萨克 / 

导演:查理·卓别林 / 编剧:Charles Chaplin/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凡尔杜先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