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算是世界影林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一个对于电影制作来说环境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严苛之地,却产出了如此之多高水平的影片,这些年在国际影坛上频频获奖,在各国影迷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伊朗电影总是以小见大,从很小的生活小事出发,原汁原味地再现着生活,展现着那些卑微人物的内心。伊朗的影片没有激烈地冲突,只是安静地叙述着故事,然而在其平静之中,却总有一种锋利在剖析现实,总有一种深沉情感在拨动你的心弦。

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是伊朗电影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早期的电影作品如《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及《生命的圆圈》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其2000年之后所拍的影片,除了一部温和女性题材的《越位》之外,其余的影片均在伊朗成为禁片,甚至连早期给他赢得声誉的《生命的圆圈》及之后所拍的《深红的金子》亦在内。在2010年因支持伊朗反对党的政治立场,而被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实施反对伊斯兰共和国的宣传”罪名判了六年徒刑(缴纳巨额保释金后被软禁在家),并禁止其20年内制作或拍摄电影、编写剧本、接受任何媒体访问以及离开国境。

不过被软禁在家中的贾法却并未停止对现实的关注,虽然不能直接拍片,却越来越骁勇,以各种的方式,拍出一系列影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到去年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出租车》,贾法·帕纳西的影片越来越个人化,但对于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却远超以以往。他并未被禁令困住,却在狭窄的缝隙中,硬挤出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其等待最后判决时期,他拍摄了《这不是一部电影》,用镜头反映了自己的现状。这确实不是一部电影,尽管是以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的,你甚至无法将这部影片类型定位。它既非剧情片,也非记录片,只是记录着贾法·帕纳西一天的生活,而且是足不出户的一天生活。他在这一天里独自面对着镜头,或者面对着摄影师,犹如困于笼中的狮子。无聊无望却决不绝望,以着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绕开禁令突破禁令让自己发声,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但所采取的方式又相当的温和,甚至充满了幽默感。

影片中的主角只有导演本人,但影片却并不沉闷,而且并未陷入导演主观之中,相反却很是有趣,而且透过电话,透过前来串门的各色人等,透过窗外的声音,影片超越了影片中公寓这个狭小空间,将整个伊朗社会的现实,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影片之中。从影片中我们既能看到导演本人的痛苦,看到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也能看到他对现实的辛辣嘲讽。他在客厅中朗读自己不能拍摄或发表的剧本,剧本中那个想读艺术学院而被锁在斗室之中少女,只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又何尝不是导演的辛酸自况?

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他在表达着自己不能创作的痛苦,在以幽默的形式挖苦着囚禁自己的体制。而在其后的《闭幕》之中,他则以交错的时空,以大胆的想象,来表现自己那种幽闭的生活。这两部镜头都囿于斗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各种努力,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情况,听到他对于现实的批判,但毕竟我们无法随着他的镜头,去感知伊朗人现实的生活,感知那些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而在《出租车》中,贾法·帕纳西则以其智慧突破了前两部影片的局限,将镜头深入到了德黑兰市的大街小巷之中。他不置一词地且很客观地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外界很难了解到的最普通的伊朗社会。

大约是被政府解除了软禁的限制,贾法·帕纳西终于能够走出他的公寓。但对他拍电影的限制仍未解除,他只能耍上了聪明的手腕,开上了出租车,将摄影镜头暗藏在车里,偷偷摄录着他在开出租车的过程中所见到的一切。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既避开了对他不能拍摄电影的限制,也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记录更多市井人情的手段。不知是拍电影的刻意安排,还是德黑兰街市中本就充满着各色故事,导演在作为出租车司机的这一天中,确实碰到了各阶层的人物,遇到了丰姿多彩的人生,这些人及他们的故事,让这部影片显得异常的饱满。

导演转悠的这一天,收获颇丰。拉上了几位有意思的乘客,也见到了几位亲朋或熟人,这些人物的转换,其实也将电影划分成了七个部分,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从善于察言观色的卖盗版碟的男人,到手捧金鱼缸前往清泉山还愿的两个老太太;从出车祸还不停地打电话想立遗嘱给妻子的三轮车夫,到与导演一起长大的以前邻居诉说着自己悲惨命运;每一段故事都活色生香,充满了市井味儿,而每个故事后面,则都隐含着伊朗的社会现实。

影片就是以一场激烈的讨论开始的。一位女教师与一位自称自由职业者前后脚上了车,就是否应该判小偷死刑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自由职业者认为小偷太可恶,应该坚决处死;而女教师则觉得偷窃罪不致死。当自由职业者下车时,朝着女教师嚷嚷了一句:“我就是小偷!”当时的伊朗社会,正是修订法律严打之时,准备对一切小罪都施以重刑。

而导演奉命所接的侄女,则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小女孩。学校布置作业,得用相机拍摄一段可以发行的电影。当拍摄到街上小男孩捡到新郎钱包时,她自己掏钱给小男孩要他将钱包还回去,因为没有拾金不昧,不符合歌颂牺牲精神的电影要求。她向导演传达着老师的要求,女性必须得戴面纱,男女不准有接触,不许表现悲惨的生活,不许有暴力的镜头,不准涉及政治和经济话题,正派的角色不得戴领带,还不准使用波斯的名……她不解地问舅舅:既然是真相,为什么还分正面和负面的呢?

对于现实最激烈的指斥,则来自于贾法·帕纳西在路上偶遇的女律师。她是个人权律师,她正要去监狱探监,探望一个被关押了108天的女孩,现在她已经绝食十天。罪名与帕纳西所拍摄的《越位》一样,与几个女孩一起去看球,不过刚到门口就被逮捕。其实,女律师本人处境也并不比那个女孩好多少,她被律师协会处罚,禁止从事律师工作三年。她异常愤怒地向着帕纳西抱怨:“我们被他们监视,苟延残喘。他们惯用的伎俩:首先会捏造一件事实来栽赃你,说你是摩萨德或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再给你扣上败坏道德的帽子。他们把你的生活变成一座监狱。当你走出家门,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监狱。他们让你的挚友,变成仇敌。要么你只能逃离这里,要么你只能期待把牢底坐穿。”

她的愤恨对于帕纳西来说,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因为他也感同身受。对于街上走过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他们可以理解这样的愤怒,但却仍得过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还得继续。他们还得在这密不透风的世界中,靠着自己的智慧以及世故,努力地挣扎出一丝缝隙,让自己能够透口气儿。就如那个卖盗版碟的男人,他在这样的社会中已经游刃有余,而且尽量利用着自己手边的资源来为自己谋福利。而且对于自己的职业荣誉挺是看重:要不是我,你们怎能看到伍迪·艾伦!我也是在为伊朗文化事业做贡献。就如导演的老邻居,他认出了抢劫并伤害自己的人,仍然若无其事地活着,他心里充满了愤懑,也感觉到最大的痛苦,但最后选择的仍是宽容。因为他知道这人与他一样为生活所迫,而政府最近的严打,更让他感到犹豫。如果他举报,很有可能让这个人被判处死刑。

在我们的印象中,伊朗是个封闭的社会,各种的清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行为。那样的社会,应该是灰蒙蒙一片,了无生气。但《出租车》这部影片,却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我们能够从影片中感觉出各式有形与无形的限制,也能看到这样的社会中孕育着怒火,但在这样的严苛社会中,小民也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也在追求着自由的生活。你可以将国境团团围住来限制人们的自由,但却无法杜绝人们心中对于自由的向往。自由就如从四面穿过围墙的风,吹拂着每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也如被巨石压制着的种子,它总会从缝隙中蓬勃生长。

贾法·帕纳西的导演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充满了让人惊喜也让人浩叹的波折。他作为著名导演阿巴斯的副导演,就是以拍摄儿童影片起家。尽管也关注着现实,但其批判的锋芒却并不尖锐。其实,直到拍摄《深红的金子》一片,也只算是一支带刺的花朵。但其后的《越位》,尽管有着女性歧视的温和批判,实际上已经回归到了主流行列。但政府的介入,却将这支带刺的花朵变成了荆棘。你可以剥夺他深爱的拍摄电影的权利,怎能限制得了他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实,贾法·帕纳西以《这不是一部电影》和《出租车》,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非常清晰,并且让全世界也听到了他的呐喊。当然,《出租车》一片的结尾,也暗示着他自己的命运。两名秘密警察砸开他的车,寻找着车里摄像机的记忆卡。

不过,《出租车》一片终究出现在了全世界的银幕上。尽管他自己无法去柏林领取金熊奖,而是由他侄女也就是片中出现的小姑娘代领。面对着空空的领奖台,丢脸的究竟是谁呢?
前些年伊朗人民的一次抗议之中,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你可以摧毁花朵,却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当时挺让我惊讶,但看完贾法·帕纳西的几部影片,我开始理解看似沉默的伊朗人民了。

出租车تاکسی(2015)

又名:伊朗的士笑看人生(港) / 的士司机巴纳希(港) / 计程人生(台) / Jafar Panahi's Taxi / Taxi Teheran / Taxi

上映日期:2015-02-06(柏林电影节)片长:82分钟

主演: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

导演: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编剧: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

出租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