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C][/img]
是冲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的,之前一直都回避看这种类型的电影,记得当年一部《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分了两次才看完的。不同于大部分电影去着力反映主角的人性光环或者通过巧妙地叙事手法和构图来获得观众的亲睐,《索尔之子》从头至尾都是主角的正面或背面的特写,偶尔才有几个新鲜面孔。背景,不论是肮脏的集中营或者死去的尸体,电影始终采用虚化的手法,一如我们拍照聚焦不清一样。整部电影除了索尔要去按照仪式埋葬儿子,其他事件都没有做详细的铺陈。而且即便是埋葬儿子这一事件,动机也没说清楚。也就是,整部电影观众很难找到代入感,它也没有屈服于去满足观众的意淫。

所以,观感就是混乱、压抑。可正如网上一些评论所说,这部电影不着眼于回顾历史或彰显人性的光辉,它只想去真实表现在那种情境下,特定人群的反应。有人说,看完这部电影,我们离“真实体会”又近了一步。的确,想想我们的生活,多数时候又何尝不是混乱不堪,连自己都说不清。

电影只讲了两天的事情,主人公是集中营的犹太苦力工,平时做的事情就是搬运尸体,清洗沾满血浆的毒气室,偶尔去锹一下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骨灰。在某一天毒气室处理完一批犹太人之后,有一个男孩没有马上死亡。抬出来被医生查看情况之后,还是死去了,但医生要求送去解剖室。这时候,主角索尔冲过去抱着男孩的尸体送到了解剖室,当然这时候里面正在发生什么,大家也肯定明白。见到医生之后,索尔表示,希望医生能够把这个男孩给他,他需要好好安葬这个男孩。由于医生也是犹太人,他表示,可以在第二天晚上让索尔和男孩单独待五分钟,但之后还是要送去解剖并归档。所以,为了可以好好安葬男孩,索尔开始寻找拉比(人死后安葬的礼仪者)。与此同时,索尔的同伴知道自己也马上会被处决,所以秘密寻找各种武器,准备起义。因此,不论是出于自己内心还是同伴的期待,索尔都走上了这条没人走的路。

但寻找的第一个拉比宁愿跳河自杀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犹太拉比的身份,或许在那样的炼狱里,承认这个跟上帝最亲近的身份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索尔不请作为同伴的拉比。之后在一次万人坑杀中,注意,是直接裸体被枪杀,然后用汽油枪焚化。有一个犹太同胞为了逃生承认自己是拉比,并被索尔救了下来。由于被处决的人都没穿衣服,索尔赶紧把自己的衣服披在了同胞的身上。但在之前,索尔被同伴派去跟女工接头,取到了作为炸药的粉末,放在了衣服里。衣服一换,炸药也没了。回来,索尔因为弄丢炸药被同伴臭骂痛打的时候并没有丝毫的悔怨之色。

最后针对索尔和同伴的屠杀终究还是来了,在审头喊出那句起义之后。集中营反抗的枪声响起,取得了小小胜利之后,索尔和同伴逃了出来。当然,肩上还扛着那个男孩的尸体。在渡河之前,索尔用木棍开始挖墓坑,并请求拉比念悼辞。可是,这位自称是拉比的犹太人竟然连一句悼辞都念不全。那一刻,索尔脸上全片都挂着的坚韧神色卸了下来,就像最后一点希望都破灭了一样。在渡河的过程中,男孩的尸体随着水流飘走了。哪怕,最后伙伴们都说再走一会就能碰到起义军或者之后要参加战斗之类的话,索尔还是心如死灰,面无表情。

只是,影片在结尾处,索尔和同伴休息的室外,站了一个非犹太人的男孩。索尔和他都看到了对方,这时候,索尔脸上浮现了唯一也是最后一次的笑容。男孩由于不是犹太人,被军人放走了,最后消失在森林里,有人说,这是“上帝之子”还未死。可索尔和同伴还是在枪声中回归了他们的宿命。

全片,有很多地方都令人疑惑。最明显的是,索尔不顾同伴和自己的死活却去为一个死去男孩安葬。有人解读说,是索尔早就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宿命,知道早晚都会死,挣扎也是徒劳。而安葬男孩是唯一能让他感受到上帝还存在的事情。索尔每天都在目送一批批活人在哀嚎中变成灰尘,正如片中虚化的背景、嘈杂的画外音、压抑的胶卷比例,还有他自己说的,我们早就死了。能够支持那一脸的坚毅和对各种殴打的屈服只有上帝,可是,在炼狱中,上帝也死了。

这样的电影很容易让人去反思我们生活的意义,只能说,我们以一个旁观者去目睹那段惨剧,但终究不能轻易代入。

电影,不是说能让我们变得多么强大,而是让我们去了解那种种生活之后,变得宽容,变得温柔。

微信公众号:汀上白沙(ID:tsbs_talk),电影、感悟、英语、坚持原创,一起加油!
关注公众号有资源!

索尔之子Saul fia(2015)

又名:天堂无门(港) / 索尔的儿子 / Son of Saul

上映日期:2015-05-15(戛纳电影节) / 2015-06-11(匈牙利)片长:107分钟

主演:盖佐·罗赫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 乌尔斯·瑞恩 / 托德·沙尔蒙 / 耶日·瓦尔恰克 / 盖尔戈·法卡斯 / 巴拉日·法卡斯 / 桑德尔·泽绍特 / 马尔桑·恰尼克 / 列文特·奥尔班 / 

导演:拉斯洛·奈迈施 / 编剧:拉斯洛·奈迈施 Laszlo Nemes/克拉拉·罗耶 Clara Royer

索尔之子相关影评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