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集中营,二战,犹太大屠杀,这些字眼放在电影里几乎都快成了一套类型片了。
但这段历史就需要铭记的,总会反复被人提起。
拉斯洛导演确实做到了。
导演一出手就自成一套视听体系,用几乎中近景别第一人称拍摄,40mm定焦浅景深,由主角索尔带领观众进入一段幽暗而真实的人间炼狱。
主角的毫无表情的“屠杀”着自己同族,在我们眼里说就是“汉奸”。但是在影片看来,他们自己已经死去。他们只不过是比其他同种族的兄弟多活四个月。
观众见证的不在是电影该有的长镜头,大全景,上帝视角,以及悲壮的配乐。我们看到的是失焦状态下隐约可见的尸体,清晰的哭声,惨叫,以及主角带领我们走过一道道门背后的场景,都让人觉得无比真实而又那么难以置信!
导演用一种近乎贴近人的狭小视角给我们展示一个血腥的屠杀工厂,别说是人了,如果这里杀的是动物,我都难免会反胃,更何况他们在处理的是他们自己的同族人。
死亡如果是集中营的常态,那么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反例。
电影分成了两条路线,主角发现自己的儿子也在集中营并最终看着自己儿子死掉的那一刻。他决定要给他儿子找一个拉比(教士)超度,以及有尊严的安葬。另一条路线是让在这些“清道夫”工作中的人暗中要联合起来革命,逃出这个集中营。
不管从哪一条路走,导演一直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死亡”。集中营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导演不讲大道理,不给任何时间的心理活动,把一天半主角的暴走以纪录片的形式压缩出来,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
以往我们看的集中营到影片,故事和主角本身都带着那么一丝的希望和一厢情愿。而这部《索尔之子》却摒弃那些矫情甚至可耻的商业行为,直接展示人类历史的一次黑洞。让人们真正的最真实的看到,相比于上百万犹太人的尸体,《辛德勒名单》中救下的几十个人,在集中营这个黑洞中这道道德之光实在是太微弱。正如索尔对同伴所说的:“我们早已死了”。
往往这种接近真实记录的传递,却给人意想不到的沉重和深思。
男主角索尔最后为何要不惜牺牲所有活人的性命去安葬自己的儿子。也是身处集中营这座活死人之地唯一可能叩响存在的方式,也是人类的信仰,即在最黑暗最绝望的情况下,也要相信有一道信仰希望之光一直亮着。
影片的最后,男主角看到门外那个日耳曼小男孩天真的看着他,他最终眼含热泪的对着男孩微笑。因为他看到了希望和神迹。他们的对望超越了敌我,超越了民族,预示着未来。
摄影机第一次从男主角索尔身上移开,跟随着日耳曼小男孩走了,随着远处传来的枪声,小男孩带者神迹和希望钻进了树林。镜头停留在只有细雨打在叶子上啪啪作响。
没有人类的自然是那么的美好而安静。
就这么平凡的一天,平凡的一个时间,对于大自然来说再正常不过,对于人类来说却是无比黑暗的一段时光。
<图片1>

索尔之子Saul fia(2015)

又名:天堂无门(港) / 索尔的儿子 / Son of Saul

上映日期:2015-05-15(戛纳电影节) / 2015-06-11(匈牙利)片长:107分钟

主演:盖佐·罗赫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 乌尔斯·瑞恩 / 托德·沙尔蒙 / 耶日·瓦尔恰克 / 盖尔戈·法卡斯 / 巴拉日·法卡斯 / 桑德尔·泽绍特 / 马尔桑·恰尼克 / 列文特·奥尔班 / 

导演:拉斯洛·奈迈施 / 编剧:拉斯洛·奈迈施 Laszlo Nemes/克拉拉·罗耶 Clara Royer

索尔之子相关影评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