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100分其实是指100分钟的电影长度,当然也部分表达了对此片的评价,虽然100分高了点,只要知道100分不是顶点就行了。

反映二战集中营的电影,编剧已经在一个秘密组织越狱的常见题材中选择了相当独特的角度,一个被集中营高压生活折磨得多少有点强迫症的匈牙利男人,他的一系列让人不能理解却又深深同情的举动,像一根沾满泥土和鲜血虬结凌乱却又足够坚韧的绳子,把100分钟的故事,紧紧地串联在一起。在编剧的基础上,导演又娴熟地利用了摄影的技巧,虚化了一切悲惨、残酷、冷血、绝望、麻木的场景,从头至尾,能看得清楚的,几乎只有主角的脸,甚至他被混乱人流裹挟的行动,也是摇晃的,混乱的。镜头仿佛贴在他的身侧,和他一起被拥挤、裹挟、推搡、抽打,也和他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反转人流,逆向而行,试图用垂死之手抓住已经蔫亡的幼小绿叶,近乎强迫性地寻找犹太教士,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的救赎。观众由此领会到一种"贴身"的镜头语言,加上特写近景的主演面部轮廓、棱角、眼神和面部表情,在100分钟的近身跟随中,观者逐步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纳粹提着衣领的羞辱,仿佛悬在观众的脖子上,那些咒骂仿佛在耳边振聋发聩,一记记敲打着死亡的丧钟,扛着尸体奔跑和挥着铲子向江河抛洒骨灰,那种乏力到死绝望到最后一口的喘息,都仿佛在自己身体上舔舐。

常见的秘密策动的逃离集中营的行动就这样被一个独特的人物,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牵引着逐次展开:同为“派遣队”的难友、熟悉的集中营桥段、讹诈轻信救助团结,全部退化为背景,却又连绵不绝,既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又烘托了主角在这一段短短时间内的行为和深刻的人性心理活动。作为一部二战电影,相当有特点。100分钟的近距离跟随,不生厌烦,与主角同进退共命运,呼吸可闻,心跳可及,忧患共生,悲愤同受。以至于片末,主角最后的笑容,也让人有解脱之感。虽然这种解脱,实在是一种无奈和消极,没有救赎,没有结局,无论是个人,还是历史,都是这么渺小,不值得一一详细记录。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近乎极致的精巧,以及导演对特别表现手法的偏执,导致片子略显单调。电影的表现力相当强,对集中营的苦难,感受是深刻的,对各种人性的剖析,有轻有重有着眼,也难能可贵,但因为过于集中于一个人的偏执,难免显得单薄。主角对一个偶遇的没有逃过死亡魔爪的孩子所产生的情绪,我的理解,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提炼,是集中营中遇难者集体意识在个体的折射,但虽然有足够厚重的基础,但电影中的个体选择却只能让人理解和悲悯,无法召唤起大众的认同。单体的感受,虽然又文艺又拔高,但只要偏离大众的常识和选择,不能引领积极向上的思维,导向的只是消极的承受,甚至反抗也只是为了寄希望于救赎,那么,电影所想表达的理念,就只能偏处一隅。

顺便说一下,除了摄影相当有特色(虽然是有意为之,但大面积的虚化,仍然肯定会引来臧否)。主角罗里格的表演我认为相当棒。同样是个人秀的电影,这部是功力之作。比一些大牌的个人秀要强多了。

索尔之子Saul fia(2015)

又名:天堂无门(港) / 索尔的儿子 / Son of Saul

上映日期:2015-05-15(戛纳电影节) / 2015-06-11(匈牙利)片长:107分钟

主演:盖佐·罗赫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 乌尔斯·瑞恩 / 托德·沙尔蒙 / 耶日·瓦尔恰克 / 盖尔戈·法卡斯 / 巴拉日·法卡斯 / 桑德尔·泽绍特 / 马尔桑·恰尼克 / 列文特·奥尔班 / 

导演:拉斯洛·奈迈施 / 编剧:拉斯洛·奈迈施 Laszlo Nemes/克拉拉·罗耶 Clara Royer

索尔之子相关影评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