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戛纳电影节的时候,就听说这部惊艳众人的处女作,再到年初斩获奥斯卡小金人,更是让《索尔之子》的声誉达到新的高度。

其实,关于二战的电影佳作很多,比如《钢琴师》、《美丽人生》、《黑皮书》等等,几乎从各个角度对二战进行了刻画与反思。不过,回归到《索尔之子》,它还是给人带来了另外一种观影体验。

以前关于战争的电影,大多是关于救人的故事。而《索尔之子》则是一段“拯救尸体”的故事。具体来说,就是集中营有个派遣员叫索尔,故事的开始,他在清理尸体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儿子,为了避免儿子的尸体惨遭解剖,他先是说通医生将儿子的尸体藏起来,然后千辛万苦地从外面找来一个犹太人牧师,为的是让儿子下葬的时候能有牧师祈祷。这样一个故事,你也可以说成是“为子下葬”。

与救人的故事相比,“救尸体”的故事显得更加残酷。导演和编剧在故事设定时,已经将人物的灵魂放置在一种低到泥土里的位置。当然这种价值的放低,其实也是导演对人性底线的试探。

从索尔来说,如果他没有遇到自己的儿子的尸体,他对眼前横尸遍野的情景不会有太大触动。当然,不止是索尔,集中营内所有的俘虏又何尝不是。他们为了生存,可以自私到成为纳粹的刽子手。对于人类的自私,导演充满着一种无奈的讽刺。在故事的结尾,索尔千辛万苦地背着儿子的尸体逃出集中营,但同伙和牧师都忙于逃亡,没人在乎他要给儿子下葬。在那一刻,索尔面临的选择是生还是死。最后他背着儿子的尸体跳入河中,将索尔的懦弱和自私暴露无遗。最后儿子的尸体脱开他的手,漂向河流深处,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救尸体”也就是“救赎”的故事。面对众人质疑尸体并不是他儿子,以及不解他为何要寻找牧师的举动,索尔频频说出“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但索尔的救赎含有一种虚伪的求全责备,从骨子里他并不比别人高尚,他所有的举动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奈。回想题目“索尔之子”,“子”指的是下一代,带有一种血缘、种族的概念,其中自然也有排他性。索尔拯救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人的苦难。

所以大家觉得索尔这个人太自私,令人讨厌。看评论,见到一句话,大意是导演认为:索尔本身也是一种纳粹。观影后,更觉得这句话基本概括整个电影的主题,即导演想说的并不是让大家同情弱者,而是反思弱者本身所含有的恶,这种恶有时甚至会以一种伪善博得大众的同情。试想一下,这个故事要是经其他人包装,肯定是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煽情故事。

如果战争只影响经历战争的人,那么战争的反思也不会经常被人提起。战争的残酷,更是放大了许多人都不自知的某种恶。自私有时与从众效应相连。我们每天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和新闻,越来越偏向跟随kol的意见去判断事情的真相。如果一个民族的思想永远长不大,我总会想起电影的结局:一个天真的小男孩,发现了索尔他们的藏身之所,他转身离开,一双纳粹的手将他拉住,随后一阵枪声。

此外,导演几乎贴身主人公的手持摄影,让人身临其境。一段段残酷得让人不忍直视的画面,似乎也在拷问观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索尔之子Saul fia(2015)

又名:天堂无门(港) / 索尔的儿子 / Son of Saul

上映日期:2015-05-15(戛纳电影节) / 2015-06-11(匈牙利)片长:107分钟

主演:盖佐·罗赫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 乌尔斯·瑞恩 / 托德·沙尔蒙 / 耶日·瓦尔恰克 / 盖尔戈·法卡斯 / 巴拉日·法卡斯 / 桑德尔·泽绍特 / 马尔桑·恰尼克 / 列文特·奥尔班 / 

导演:拉斯洛·奈迈施 / 编剧:拉斯洛·奈迈施 Laszlo Nemes/克拉拉·罗耶 Clara Royer

索尔之子相关影评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