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的人勿入。我不希望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
高考结束后,我想报语言,但是理科生语言专业受限。爸爸想让我学金融,可是我分数偏低。妈妈想让我学法,可是我不想事事被她安排。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学法。在网上点击“法学”代码之前,我给很多老师打过电话。班主任说:“司法考试很难的。”数学老师说:“法律很阴暗,有很多黑色的东西,难搞。”这是关于法学我最害怕的两点,也差点因此放弃。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没什么。法律漏洞我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立法缺陷我也模模糊糊感觉到了,司法不独立的无力感让很多人都无奈,执法不力让很多人都头疼。这些法律的阴暗面我都感受了,司法考试的难度也听说了,但我非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身为法科生的使命感,希望有一天能和大家一起普及法律知识,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实现司法独立,程序正义。
别笑,我是认真的。
可是,在大一第一学期里,我空有热情和理想,做“大家眼里的学霸”,表面看起来很努力,却在大家复习宪法的时候看电视剧和小说。刚入学时我以为期末一定能拿到3.3以上的绩点,还想着申请辅修国经,可是期末绩点却狠狠嘲笑了我一把——不好好学习还想高分,做梦吧。所以,这学期乃至以后我只能做国经的旁听生,与辅修无缘。
“任何人总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大一第二学期我想试试——努力一学期,看会不会有改变。如果有,我就坚持。其实这样的尝试我在高三也做过。2013年12 月的时候,我因为一些事突然清醒,还不小心翻出一篇文章《我凭什么上北大》,作者是贺舒婷,已经从北大法学院毕业。她在日记里写:“试试吧,试试努力一个月会不会见效。”然后,她迎来了那次期待已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心里空空的没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瞠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有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意料地平静,。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只有一个词:刻苦。“——摘自《我凭什么上北大》
所以,2013年12月的时候,我学了贺舒婷,前后成绩差距真的很大,不然我现在也不能坐在外交学院的宿舍里写下这篇日志。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又学了贺舒婷一次,又重复了一次高三的尝试,当然,勤奋程度无法与高三时相比,但是,我听课更认真了,记笔记更认真了,思考问题更多了,期末考试前花更多时间背东西了。
” 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虽然上学期的各科成绩都还不是很好,但至少不再像第一学期那样惨不忍睹。(成绩不是我唯一在乎的东西,成绩好也不能说明这个学生很好,我只是认为成绩的转变能反映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学太早,在每个阶段的前一年、前两年,我总是学得不够好,要么不明白,要么受到诱惑:小学一二年级考试60多分,成绩是四年级后突飞猛进的。初一迷上了小说,成绩一路下跌,初二转了学励志好好努力才又升上去。关于高中,刚才说过了。现在到了大学,也是如此。还是那句话 “任何人总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正处在大学阶段里由不自觉转为自觉的转折口,似乎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这个暑假,我看了几部法律电影,去律所见习了一段时间,看了几本书,发现律师其实真的很渺小很平凡,能接到电影里那样大的案子的人极少;庭审真的很无聊,精彩得令人激动的辩论环节并没有电影里的感觉;很多东西不管有用无用,有趣无趣都要好好学,比如宪法,比如军理,而这两样我曾经都没有好好学,非常遗憾。
刚才看了《大审判》,一开始不知道电影要讲什么,但我很快就发现,这部电影的情节内容就是我借过的一本《法律辩护大师》之类的书里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国案子。一个护士做的关键性的证词不被认可,但是陪审团最后还是决定站在他们那边,当我听到陪审团的裁决时,眼泪”哗”地就冒出来了,心情太激动。”正义在我们心中“,不管别人多么想抹去。
《大审判》里的原告辩护律师因为酗酒被老朋友放弃,可是当他需要老朋友的帮助时,老朋友回来了。他还遇到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女郎,却发现她是被告方派来获取他的信息的探子,他扇了她,她走了,但他的朋友还在。也许,除了家人外,最真心实意对我们好的就是朋友,要好好珍惜。
’一个”最近登了一篇文章《好学生》,其中有一段文字是:“尹老师说:”真正的作家,必须要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不然写不出好东西。“我回到教室,把招生简章翻出来,试图从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里找出一个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专业。最后,我选择了学法律。”
学了一年法,我觉得这个老师说得很有道理。通过学法,我们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案子、社会热点争端,还进行各种讨论,为社会人的苦疾发愁,为法治建设的一点点成果乐呵。确实,了解社会现实后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才真实,才深刻,才能引发大家的共鸣和反思。所以,我不后悔学了法,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法。
在2014年6月4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也许因为学得还不深,所以没达到文中的地步,但确实越来越多人评价我变得越来越理性而少了感情上的冲动又或者文艺的小心思,看问题的角度也如文中第二个故事般不同。
此外,看了庭审后发现法庭辩护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酷,反而很无聊催人眠,所以理想和现实确实不一样,但还是会坚持。希望多年后还记得刚入学时心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和大家一起实现司法独立,程序正义。”
那以后我再没提过自己这样宏大的理想,怕别人说我“自以为厉害”,嗤笑于我,直到这学期我听到刑诉法老师的那番讲话。她告诉我们,我们要有法律信仰,要有为众多冤假错案平反的远大理想…灵魂要支撑得起我们的肉体…等等。有这样一个老师撑腰,我突然有了勇气,敢再一次把自己的理想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普及法律知识,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实现司法独立,程序正义,不管以后成为一名大律师还是小律师。
我的大一就这样过去了,大二我不要再这样就过去了。新学期伊始,我旁听第一节国经的课的时候,老师李峰说:”辅修第一学期国经后,总会有几个人退,第二学期更多,最后坚持下去的没几个。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学点经济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学点经济知识,更了解咱们国家的经济。好好学英语,好好学日语,好好学法学,不负以后的3年,甚至更多年。
写这篇日志时,我一直在听古巨基的《爱得太迟》,旋律好听,歌词很赞。“最心痛是爱得太迟,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梦想也是。
(在这里附上一个法律电影帖子http://i.mtime.com/mxl117/blog/5105097/,里面的电影都很不错,你们可以挑自己喜欢的看。)


大审判The Verdict(1982)

上映日期:1982-12-08片长:129分钟

主演:保罗·纽曼 / 夏洛特·兰普林 / 杰克·瓦尔登 / 詹姆斯·梅森 /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 编剧:David Ma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