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之马》是一部典型形式主义(抽象化)电影。电影中台词稀少,节奏缓慢。这是一个“上帝已死”(尼采式)的故事。导演贝拉.塔尔颠倒了上帝的六日创世,似乎展现了一个灭世的故事。
第五天,灯灭了,怎么也点不着的时候就是上帝的死亡。或许,无所谓上帝死亡,死去的只是人造的世界本源(本体论中的终极本体)。第七天的故事并没有展开,也许对应着圣经中的“第七印揭开”,末日审判的来临,就是灭世。我认为,电影中的世界也许可以视作虚无是终极本源,源于虚无,终归于虚无。
按尼采思想看,电影中的父女其实可以视作上帝的子民,他们不知道或不接受“上帝已死”,被“上帝”规训成了颓废的末人,权力意志(生命意志)的气息被压抑。女儿诵读着圣经,虔诚地仰望上帝。但“上帝”沉默着,并没有促发任何神迹,他们依然要被困于荒原中,无法解脱,直至死去。
当代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和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都认为贝拉.塔尔的电影是“幸福”的。但不少人却认为他的电影中尽是虚无,是悲观主义的。我赞同前者的说法。至少本作是如此。《都灵之马》的精神内核是尼采式的,而不是悲观主义的。尼采早期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只是吸收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而精神却和悲观主义相反,是积极的酒神精神。后来,尼采连唯意志论都否决了,要杀死早期自己主张的意志本体(意志为世界本源),进而提出“上帝已死”(“上帝”为所有类型的世界本源)。对应电影中就是颠倒上帝六日创世的六日灭世,灯灭了象征着上帝死了。在尼采哲学中,只有上帝的死亡才是精神上的彻底解放,才有“超人”的可能性。尼采之所以为被鞭打虐待的都灵之马哭泣,是因为他在都灵之马中看到了自身,看到了那个被末人们在无形中迫害的自己。电影中坚持不饮不食的都灵之马就是尼采的化身,他在用超人哲学对抗着现实的虚无,他是精神上的强者,讨厌被施舍,不会接受嗟来之食。这样的尼采自觉是幸福的,所以他临终前会对妹妹说:“伊丽莎白,你为何哭泣?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是的,尼采和都灵之马一样把生活活成了悲剧艺术。他们坚韧、骄傲、不屈,在末人看来是愚蠢凄惨的,但他们其实无比无比幸福——能够经历永恒轮回(生活重复无数次依然热爱生活)的考验。这就是极致的浪漫吧!《都灵之马》其实就是一部优美与崇高的当代虚无主义悲剧吧!

都灵之马A torinói ló(2011)

又名:都灵老马(港) / The Turin Horse

上映日期:2011-03-31(匈牙利)片长:155分钟

主演:亚诺什·德尔日 / 艾丽卡·博克 / 米哈伊·科莫斯 / 

导演:贝拉·塔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 编剧:László Krasznahorkai/贝拉·塔尔 Béla Tarr

都灵之马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