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久远之前的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当年有两部非常类型化倾向的独立电影被认为具有可以被市场转化的前景。一部是于前两年上映的《黑处有什么》(票房成绩760万),另一个则是摘下影帝的《命运速递》。如今,后者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5月25日上映的《命运速递》是导演李非的处女作。作为导演,他还算是个新人;而作为编剧,一直擅于写悬疑故事的他则已有了不少代表作。
由他编剧、王小帅执导的《闯入者》,之前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由他参与编剧的姜文的最新电影——《邪不压正》,也即将在7月上映。
《命运速递》故事虽简单,叙事的线索却错综复杂。在仅有的几个固定场景中,李非打乱了剧情发展的线性时间脉络。一个个碎片纷至沓来,交到观众手中,需要大家动用脑力将其拼图,才能得知原貌。
娄烨导演之前在FIRST的活动中亦谈及,“《命运速递》从电影语言和导演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你能看到作者的高兴劲儿,自由和兴奋。”
电影讲述了被要债组织派出去的周小铁,找方南要债,并与债主方南、方南女友初九、其老板万玉城、老板现任妻子、老板的胖保安等人在一天之内,命运以巧合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前史和一些远在另一个时空的配角,比如顾长卫导演客串的那位运筹帷幄的黑社会大哥。
听了这样的形容后,你可能会想到《心迷宫》、《疯狂的石头》,或者还会想到以昆汀、盖·里奇、诺兰导演为代表的一些电影作品。
但是,将影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之后,这张由观众完成的北京都市拼图,其实还是稍显刻意、乏味。
这部作品的无趣,一方面源自事件本身庸俗化倾向,包括事件连带效应部分的处理不够圆融。而更大的原因则在于,创作者给这部玩结构的片子灌入了过多的话题与噱头,想说的太多,反而压垮了它。
它来源于点子,在这个点子繁衍的过程中,又塞入太多杂质,以至于连最初的点子都打了折扣。
导演李非对这部作品抱以的所谓更大野心,将诸多元素和主题混搭,过犹不及,乃至过火。
不过,这部电影也谈不上糟糕,作为一部通过院线走进了大众视野的独立影片,导演至少提出了自己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无论是对于电影市场,还是对于观众,我们都需要这类作品的存在。
描绘一线城市令人倍感疲惫的生活,是电影众多分支主题的汇总。人物被一个个谜团所指引,做出荒诞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群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生活环境出了问题。
本质上,《命运速递》和之前上映的《路过未来》,讲述的是同一件事——荒诞的疲劳感,张牙舞爪地侵占着一线城市人们的生活空间,消磨着底层的未来。
电影对日常生活中的荒诞感描摹的最精准的一场,是初到北京一天的周小铁(一位要账的混混)被快递三人组解救后迅速地偶然碰见落魄贫寒的方南(欠债人),并与其在破旧面馆“小黄河”间的聊天戏。
方南告诉混混,自己欠债而导致他来讨债的原因,不过是一个愚不可及的骗局,为了赚“从没见过的一百万”,轻信朋友,结果到头来无论是借钱的十万,还是一百万都从没见着,而自己的父亲则在打麻将中突然去世。
然而,周小铁并没有心去听他的这番苦情牌,他催促欠债人还钱,“这都几点了,我来北京一天了,我可疲惫啊!”此时,方南爆发,喊着“我来北京五年了,我可疲惫五年了兄弟!”
电影之后还安排了一段与其进行互文,具有同样内核的桥段。
初九色诱富翁后,醉酒进入豪华别墅。她除了慨叹这房子有多么富余空间上的“大”,还在其中与即将发现自己的富翁妻子进行了一场捉迷藏,并最终从窗口摔落。李非将人物间的贫富对比,置入豪宅这个空间中,用一场捉迷藏就表现了坐而不视的富翁、自乱阵脚的妻子和贫寒的闯入者女演员三者对待事物的价值差异。
这几场戏几乎凝聚了电影想要表达的,生活在一线城市里的人的疲惫。李非导演企图对现实中一线城市(比如北京)里,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现状与价值差异进行一种展现与对撞。
可惜,虽有很大的野心,但《命运速递》还是吃起来很“腻”。想要再现生活的荒诞,最忌讳的便是生拉硬扯。
复杂的叙事线索支撑起了电影的结构,但随着影片逐渐柳暗花明,曾经保有的神秘感在这一刻也所剩无几。
最后,那个被丑化的、刻板形象下的同性恋快递小哥,以一种闹剧的表现形式强行做身份反转时,只能令人感慨收尾崩坏。
还想通过《命运速递》,说几句关于独立电影上院线的题外话。
FIRST青年电影展是如今中国小成本电影(尤其是一些处女作)的福地,但并不代表这些带有FIRST标签的电影容易被观众看到。创办十余年来,FIRST系的电影除了少数作品能登陆院线,大部分影迷依旧没有能观看的渠道。
《命运速递》是一部2015年在FIRST首映的电影,却直到今年才上映。距离我上一次看它,也已经过去了两年。即便这部电影尽显商业性质和娱乐气息,是华语独立电影中少有的可以被市场转化的作品,之后依然难逃被冷遇的命运。
没有大明星,没有话题热度的独立电影,该如何选择用更好的方式进行市场转化?这是现在急需思考的问题。
上映难产、发行困局、关注稀少,这是目前新独立电影们面临的“三座大山”。这些也几乎已是独立电影界老生常谈的话题。
不少独立电影只能通过影展或内部传播的渠道,进行“地下观看”。所谓的“三无”,几乎成了这批作品的标配。就算不谈审查,上院线也还是遥遥无期的一件事。即便最终折腾到上了院线,还是很可能难逃个位数排片、个位数上座的尴尬情形。
毕竟,大部分独立电影,并没有毕赣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那样可以在业界受到“穷追猛捧”的运气,不少媒体会因为缺乏话题度、娱乐性,而将其忽视。
如何改变这样的情形呢?
首先,必须更正的一个观念是:并不是唯“类型片”才能卖的好,口碑路线才是独立电影最大的营销光环。
在中国,独立电影在质量上大多参差不齐。根据导演与其团队的水准,它既可能是《八月》——爆到直接拿下金马奖最佳影片的超级黑马,也可能是连豆瓣评分都没有的“无人知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旦在口碑与话题度上获得很大的关注,一部独立电影便有突围成功的可能性。
比如开头提到的同属FIRST的《心迷宫》(以及忻钰坤导演的最新作品《暴裂无声》),它们同样在类型片框架内还加入社会探讨,在多线叙事的结构上进行圆融的“花活”,达成了近几年中国大陆悬疑电影最高的完成度,令绝大多数观众都能接受并喜欢。
《心迷宫》市场化的奇迹是,它以的170万投资,最终收获了几倍的票房成绩,并将话题热度一直延续到了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暴裂无声》中,带来了联动效应。
去年,将目光投向藏民朝圣的纪录片风格剧情片《冈仁波齐》等不少具有话题度的新独立电影,同样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与许多同样低成本的独立电影不同,它们走向了市场,并得到了大家应有的喝彩。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看似沉闷,实则用有限的信息量精准地抛出了被一线城市观众关注的话题,引发了传播狂潮;反观他同时套拍的悬疑冒险片《皮绳上的魂》,虽然质量比《冈仁波齐》还高上一筹,却无法勾起观众关注的兴趣。两者最终的票房成绩与开拍时的市场预测完全相反。
换言之,是否投靠类型片,并不意味着电影票房就能有差别,而这目前还是市场的一个误区。
当然,话题度并非完全靠紧密的计算便能得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从本质而言,提高电影制作的水准和质量,是其中可控的因素。而唯有如此,更多的小众电影才能受到观众的重视,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力量。
其次,每个国家都存在独立电影,相比中国,美国独立电影的发行更具有借鉴意义。
从威尼斯与多伦多启航,随即进入“颁奖季”大量的奖项,借此衡量独立电影中翘楚的水准优劣,并以评奖期同步配合的发行来保证电影的票房与关注度。虽然每年都有对颁奖季质疑的声音,但至少,这个体系基本维持了媒体-评论家,消费者-观众与电影发行被纳入在一个良性机制中。
不说几十年来的其他例子,光是去年的《伯德小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便足以例证。
它们不仅能够在美国受到欢迎,也能受到其他国家影迷巨量的关注。同时,美国还有完善的艺术院线和成熟的艺术电影发行体系,用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可控发行成本,规划了不少独立电影的上映,以此提供“长线”、“维稳”式的发行策略。
美国独立电影的成功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发行树立了典范。中国目前的独立电影,很多则因为缺乏匹配的策划、宣传如散沙而导致关注引燃速较慢,一来二去便错过了票房的关键节点。尽管其中不乏获奖佳作,但由于欠缺这类配套的精准式宣发,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将奖项转化成知名度。
目前,全艺联(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与完成两千多场放映的大象点映,在影迷群体中的逐步扩张和良好运行,显然提供了中国新独立电影发行的一缕曙光。
《三块广告牌》、《第三度嫌疑人》、《路过未来》等电影的专线配套发行,虽还是个起点,却也已经开始做出成绩。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与美国的艺术院线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但是,仅靠全国艺术院线的支持或靠谱的宣发,还是远远不够。中国的独立电影需要更完善的体系予以支撑,建立一套完整并可良性循环的“宣发上映-媒体关注-电影评论-观众发酵-票房收益-网络发行-口碑延续至导演下一部电影/其他同类独立电影”的独立电影生态链。
在我看来,今年的《暴裂无声》、《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的努力,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小片出奇迹”的例子越来越多,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独立电影的受众面也会越来越大。

首发于 幕味儿/风影电影

命运速递(2015)

又名:喊个没完 / Fate Express

上映日期:2018-05-25(中国大陆) / 2015-07-30(FIRST青年电影展)片长:90分钟

主演:赵铭岳 / 吕晓霖 / 余皑磊 / 啜妮 / 张优 / 李非 / 顾长卫 / 

导演:李非 / 编剧:李非 Fei Li

命运速递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