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复旦新闻学院看了两部纪录片,査晓原导演的《虎虎》和《两个人的村庄》。
   阶梯教室的空调打的很足,又恰逢室外开始电闪雷鸣,再加上不加修饰呈现的生活让我感觉越来越沉重,看到后来很是悲哀。

   虎虎是村子里的小男孩,拍摄的时候六七岁的样子,在上学前班。他跟弱智的母亲,姥姥姥爷以及舅舅家的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片子大概记录了他们半年的生活,从冬到夏,还夹杂了一些回忆,便于观众理解一些背景。许多观众,包括张真老师,在放映后的交流中都提到被虎虎和母亲之间的交流所打动,同时因为自家小孩跟虎虎的年纪相差不多,观影的过程中总感到有些紧张,担心这样一个结构紊乱的家庭万一其中一个出事了要怎么继续生活。我平常也是一个喜欢操不必要的心的人,但这次真没这方面的担忧。这个小男孩很可爱,生命力顽强,勤劳聪明,甚至有点睿智了。
   片中有一幕,虎虎妈妈没有好好放羊而是带着虎虎瞎吃东西了,导致虎虎呕吐发热,他姥姥就在隔壁屋那笤帚打他妈,两个人还对骂。小虎虎得知这件事后站在门口喊,妈,你都听我奶奶的,你都听我奶奶的。这个小男孩,算是早熟了,家里的情况他都清楚。这两天看新闻,北京9对练摊小女孩的父亲被打,有专家说小孩目睹暴力事件,容易造成性格扭曲。也不能说城里孩子娇弱,他们的成长环境就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性格,敏感,对尊严格外看重……这个小虎虎呢,我注意到几次他姥姥跟别人聊天说到他妈时他都在旁边睁着大眼听大人说话,而说的内容居然是他弱智的母亲如何走丢十天半个月之后在外遭人欺负回家肚子就打起来之类的事情。耳闻母亲在外遭人欺负,而且是多次,甚至生下来的小弟弟都要送人,这样的危害对一个幼童而言应该不会比目睹父亲被群殴小。至少在我看来,母亲在小男孩心中的圣洁和父亲在小女孩心中的高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我们都无法忽略掉在课上当老师教到拼音b-a爸爸的爸时,虎子无法张开发声的嘴,所以更为心折于他回家后看到母亲做完结扎手术躺在床上吊水时的泪痕,伸出小手轻轻擦拭的温情。
   幼童的世界总是充满欢乐的,再多的在城市人眼中的不幸都无法遮掩去虎虎享受到的快乐童年。他和表姐妹一起过家家,用砖在院子里垒个炕,躺在上面望天,又突然惊起——啊,忘了烧炕了。一起在炉子里煨土豆吃,将土豆排成一列练习数数。扮演老师学生上课玩。结伴做家务等等。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用一颗快乐的心去做感染到我们这些看的人野笑声不断。当然还包括两姐妹怂恿他去捅马蜂窝结果叮了满头胞。
   他的未来也会有烦恼,而且就在不久的将来。图一个明天他要继续读书,而村里的学校马上就要撤了,去镇上读书还要租房有人照顾他。。。一下有了城里人类似的烦恼。

   《两个人的村庄》,真的是两位共有着两只眼睛三只手的老人在最后守护的村长。用主持人的话说,那是乡村的挽歌。老人的生活很孤苦,絮絮叨叨讲了生活的许多事,剧情无法三言两语讲清楚。但老人坐在镜头前聊自己的一生时,很有点《活着》中福贵跟作家讲述自己一生的那种感觉。这个老人一生不幸,到头来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还好有一个沉默的老伴始终相陪,是最贴心的安慰。
   有观众在交流环节表示生活和采访交织在一起感觉有点怪,啰嗦。我当时也觉得剪辑的不够流畅,还想起《恋恋风尘》中那个阿公来,人家就是边哄小孙子吃饭边发表意见,边种番薯边高谈阔论,笔墨简洁,不用多余的画面就将形象塑造的很深入人心。后来查导解释说,农民的生活就是这样,他可能闲下来的时候会咯嗦两句,也并不一定是有意见,就是说出心中所想,而干农活的时候就是一头扎进地里,闷声不吭的只管做活(当然还是会嚷一下腰酸背痛)。我一回想,觉得我爷爷也真的是这样的,便觉很信服。确实,虽然《恋恋风尘》也是一部平淡叙述的故事,但那是一部回忆性质的电影,他确实需要塑造一些记忆中的形象,而查导的这两部片子,他都不是为了塑造什么形象,甚至也不是要表达什么想法,他只是很简单的记录下一种生活,然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看大家都能提炼出怎样的故事。所以影片最后,都会出现“谢谢观赏”四个大字。

   关于好几个观影者表示的为他们生活的担忧,对他们精神面貌的不解,以及导演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回答的那句“那就是穷人的生活”,我觉得借用余华在《活着》一书的序中的一段话可以很好解答:
   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经历了多余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虎虎(2011)

片长:11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查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