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目前这部片子我一共观看过两次。第一次是去年的金鸡展映,当时鹏飞导演还有在中山路做讲座,主要讲述的就是这部片子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历程;而第二次是本周三在沙坡尾某知名酒吧的天台作放映,与此同时我也对这部片子的结构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且当场在映后作了沙哑的简短分享)。

本片的情节非常简单:一组人在日本的奈良等地寻找下落未知的日本遗孤丽华阿姨,四处打听关于她的消息。这种调查寻人式的母题体现了希区柯克“麦格芬”概念的本体论延申:一方面,主人公所探索调查的目标确实是全片基本不出现,又充当了主角全片行为的客观动机;但另一方面,观众也将自己带入到这种纯粹的探索调查过程中,其不再对“麦格芬”的悬念感到害怕,而是专注在作为调查走访者的希望失望交叠或自我觉醒。具备这样理念的作品其实非常多,于文学有纳博科夫的《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于游戏有《伊迪芬奇的秘密》等。

如此特殊性与纯粹性的理念,使得这类作品基本都会在中后期转到对探索者自身意义的反思,并且以没有结果的过程作为结尾。本片则添加了适度的公路片风格,以其为分析对象可使得这类作品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第一重:作为游客

在电影开头,小泽带着刚住下来的奶奶在附近转转的时候就曾即兴念过一段导游词,并称这是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事实上,“导游词”也作为了隐喻的能指贯穿全片。在之后的发展中,小泽等人按照丽华阿姨留下的书信、照片、画作前往一个一个地点进行打听和寻访,就像一组渺小的游客,游览被丽华阿姨寻根之生活所经历的那些景点;而这些作为根据的书信、画作等存在物,正如同一个不存在的幽灵导游为他们所归纳的导游词。

作为游客,首先,他们不是对那些地点本身感到陌生,而是对“作为丽华阿姨曾生活过经历过的”那些地点感到陌生,即每处游览时都伴随着对一个特定对象的想象,就如去一座大型的伟人纪念馆游览时我们会想象那个特定的伟人一样。其次,主动旅游和假期旅游性质完全不同,前者额外要求旅游者主动暂时排斥原有的生活秩序。远渡日本的陈奶奶,原为警察的吉泽,以及排斥程度最激烈的小泽,很显然他们都是主动的旅游者,而这会在旅途中产生某种微妙的心态,特别是在排斥的东西和所游览探索的东西是属于同一类“平凡生活”的时候:故而这令他们休息时的镜头充满了富有生活感的小默契和小确幸,也间接导致影片中后期家庭氛围感的形成。(其实是温情感染所致的幻象,毕竟旅游只有在去景点的路上的过程,不包含现实“家庭”当中所应当处理的大部分事情)

在这一重当中,丽华阿姨的身份和功能是作为他人的导游,借助“导游词”引导(有一定关联的)他人游览她来到日本后的人生碎片。

第二重:作为自己的导游

但当我们试着将视角代入这个未曾真实出现的丽华阿姨,情况就变得特殊了。因为她在寻根,而引导她的正是她自己的血缘,所以游客和导游的概念在她身上发生了重合:她需要同时经历苟活和旅游这两种状态,也需要同时承受来自外部对身份认同的否定和来自自我定位的怀疑。

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若干年后我收到了源于大学母校的某种呼唤,我回到了厦门开始寻找,可是此时的我在年龄和穿着甚至眼神神态上既不像学生也不像老师,于是我一边承受着学校内外学生们异样的眼光一边当起了在校门口用捡来的校园卡或者别的什么方法拉人进去逛校园卖地图的黄牛以求谋生。

一个叙事学范畴(同时给他人也给自己写导游词)的幽灵就这样诞生了。虽然此类情节在现实中非常难以发生,但不妨碍我们体会这样一种感觉:在自我追寻与自我放逐之间苟延残喘,并且(被迫)享受着不被他人在意和知晓的痛与快乐。

第三重:成为景点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与景点之间的交互客观上颇为轻松:倾听知情人诉说关于丽华阿姨的碎片印象就像请工作人员把某几件藏品搬上台来展示那样是举手之劳;而即便并没有直接的信息,转而需要托人帮忙打听,就好似留下联系方式等有新的藏品开展新的展览活动时再行告知。

进一步讲,系统考察三人组所探访过的这些人,喝醉酒的老头、炸物店老板娘等是一类,前期的归国者协会会长大刘和后期出现的聋哑护林员、东北夫妻等又是另一类。显而易见,前者生来是日本人,他们讲述关于丽华阿姨的故事、打听线索的行为都仅仅表明他们是作为(丽华阿姨的)有关景点而在场;可后者的群体却跟丽华阿姨一样是特定时代下流落的浮萍,而他们或是没有能力,或是没有念想去探寻,只是长久安顿下来,他们除了作为(丽华阿姨的)景点之外,也固化了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的景点。

那么丽华阿姨成为景点了吗?或者已经在穷困潦倒中病逝了?不知道,也没必要强行讨论,因为此二者都是结果,而结果在旅途当中是最不重要的。幽灵有幽灵的未知与沉默,旅人有旅人的局限和苦衷。

结语

综上所述,《又见奈良》是一个关于旅游开始、过程、结束的故事。

旅途是多么让人牵挂:即使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尽管在得知了一个相似女人的死讯之后,游客们依然获得了新的希望,并依此又一次出发去寻找景点。可那夜幕下的鼓声仿佛表明他们对于这份神秘的希望本身也产生了控诉与质疑;最后,筋疲力尽的游客们慢慢地走在柏油街道上,排成三点一线是他们一路旅途以来同甘共苦的倔强证明;而忽然响起那邓丽君温柔的《Goodbye my love》又像是回过了神来,已经置身于暮色中返程的大巴车上,发觉并体会着旅途结束的失落与欢愉,即将回归日常生活的兴奋与茫然。

(个人觉得换成姜育恒的《再回首》会更贴近这种忧伤的基调一些,不过导演安排邓丽君的这首日文歌应该是有更深的文化层面的立意)

思考题:游客、导游与景点这三重概念可否分别对应拉康的他者、大他者与小他者?

作者:山梨酸钾

(B站豆瓣朋友圈同步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又见奈良(2020)

又名:再会の奈良 / Tracing Her Shadow / Seeing Nara Again

上映日期:2021-03-19(中国大陆) / 2020-07-31(上海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吴彦姝 / 英泽 / 国村隼 / 永濑正敏 / 鹏飞 / 张巍 / 秋山真太郎 / 

导演:鹏飞 / 编剧:鹏飞 Peng Fei

又见奈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