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剧透

他是聋哑人,我们反而没有交流障碍
—— 上村明子

沉浸式体验

在李焕英和唐探3的高票房,刺小与人潮高叫好率下,节后档院线略显疲软,即便有阿凡达和five feet apart(前年的片)的加持,或许因为焕英她妈太好哭了,长尾效应加持下,一些评分还不错的国产电影排片率,至少在广州,有点低。但与此同时,一些质量过硬、口碑姣好的,比如first获奖的小体量,或者剧情性纪录片,又在欧美影片全面上“平台”情况下,引进片这个缺口和新片供需不平衡,刚好给独立制作人们留出发挥空间,一些只在影展点映的片子和年轻电影人走进影院,走进观众视线。比如《郊区的鸟》,19年本来是被撤档了,院线复工后,又惊喜回归。

《又见奈良》是导演鹏飞的第一次命题作品。4年前,鹏飞的《米花之味》大获成功后,受邀参加各地影展,入围了奈良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拥有了与河濑直美合作的机会,不过前提是必须以奈良为拍摄点。不过真正使这次中日合作一锤定音的是又见奈良的剧本,当时入围的共有四位年轻导演,需要他们在短短两周内交出一份剧本提纲,最终选中鹏飞这个,东北母亲来到日本奈良寻找她收养的战后遗孤的故事。

从一张ppt剧情大纲开始,鹏飞作为编剧兼导演为了完善故事线,2019年初到日本居住了8个月,期间走访关西各地一代至二代的遗孤家庭,以及各个相关机构。比如电影中出现的,女主小泽上的日语学校就是鹏飞在日居住期间联系的到的“归国者协会“所介绍的,奈良当地专门开设给遗孤的成人日语学校。而电影中出现的归国协会会长、山间里的一代遗孤夫妇以及“卫星大锅”都是鹏飞8个月“沉浸式”前期准备中真实的人物与故事。

上一部米花之味开拍前,鹏飞也曾一头扎进云南,一待就是个八个月,也连带着英泽一块,刻意涂黑皮肤,捡当地衣服穿。英泽当时路演开玩笑说,拍戏时村民竟叫她走远点别影响拍摄,俨然把她看作当地人。

这次,鹏飞这种不计成本的沉浸式前期工程碰上了河濑直美,两人观念一拍即合。河濑直美拍摄期间希望工作人员一同起居,与拍摄场景自然为邻。

除了戏份吃重的演员,里面大部分的遗孤都是8个月接触采访到的原型。尤其山间农家夫妇那场戏,唱智取猛虎山的阿姨就是当地第二代遗孤。本来应有男演员来唱,但导演转念认为女性唱段更能体现战争期间母亲的刚毅顽强。观影同伴中有参与那场戏的,据说他们家完全没怎么收拾,就额外多搬进来个佛台,配合奈良佛教文化背景。

“饺子还是酸菜馅的。”


重拿轻放

由于《又见奈良》题材聚焦一个近几年很少被注视到群体,日本战后遗孤。泽子,一个二代遗孤帮助一代遗孤的养母陈奶奶寻找不知道其日本名字的“丽华阿姨”,期间在当地一个退休老警官,一雄先生帮助下,根据仅有的书信往来线索走访各种归国遗孤和丽华阿姨生活轨迹见证者。丽华阿姨全片未见,但她归国后寻亲的生活状态,和尝试融入家乡社会的形象逐渐丰满。

什么是战后遗孤,根据日本厚生省的定义,必须是战争时被遗弃在中国,被中国人收养,且收养时年龄在十三岁以下的日本人。

影片将丽华阿姨归国时间设定在1995年,也是因为日本政府援助回国的对象范围在93年后才开放为全体残留日本人。如果从1944年收养开始算,基本1993年后归国的残留日本人,也就是一代遗孤,普遍四十五岁以上,这个年龄在东北三省(大部分都分散在吉林黑龙江,影片里主要集中在牡丹江一带)不管务农还是在工厂生活基本稳定,除了血缘,接受的教育和文化都使其融入中国社会,这时候决定接受日本政府援助归国的一代大半为了寻亲,正如影片中丽华阿姨和养母的信中提及的血缘鉴定,落叶归根。

所以相比较文化融合和血缘鉴定,真正阻碍他们找寻“我是谁”的身份认同的是语言和劳动力,找工作的困难和短期工的不安定,再加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黑帮文化,大多数人如若得不到来自亲生家庭的支持,只能靠体力劳动和零工营生,不然就是加入黑帮。而当时的社会也称这个群体为“日系中国人”。

这个小众的题材这几年也并不是没有人去拍,央视13套,凤凰和日本文化局都有拍过以遗孤为群像的纪录片和综艺,聚焦于反战和思乡情绪,探讨错位人生中国籍身份时,视角多从生养地出发,侧重刻画“遗华”二字。比如凤凰的《日本遗孤来福》,挖掘历史大背景下的人性大爱。

而这部《又见奈良》一开始便用一组手绘动画奠定了影片较为轻盈的基调,丽华阿姨被收养背景时间轴那段,借鉴了《天才与白痴》的开头,浅显易懂的历史介绍,也不至于一上来便带着情绪包袱。鹏飞给这部定义为公路片,丽华阿姨叫什么名字,她在哪里,她过的怎么样,甚至这个群体面临的社会议题都不再是影片聚焦点,更多的是“在路上”。路上的奈良小鹿,横亘公路旁的石像,摇摇欲坠的柿子,朴实的关西口音,便于完成“命题作文”的同时,腾出更多空间留给出场的人物发展的空间。比如小泽,二代遗孤,对“我是谁”的探求在找寻丽华阿姨的路上,慢慢变化,从寻求国籍血缘到承认价值观的差异,再到接触越来越多已经在日本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日系中国人”,最后反而被这个并无血缘关系阿姨的下落牵动思弦,为任何线索的可能性奔走。

不得不说奈良电影节很有眼光,《又见奈良》延续了《米花之味》的沉重命题“轻叙述”,地域民俗色彩渲染下的镜头美感自然带动文化底色里的情绪,减轻了社会、历史话题中的厚重感,避免刻意煽情嫌疑,前如米花之味里的留守儿童,后似又见奈良中更加小众的战后遗孤,都在“侯孝贤”式的自然主义叙事中娓娓道来。

镜头切的完全不碎,影像风格挺日式清新,很舒服,但又不腻味。可以看得出机位有限,几乎没有配乐,镜头和剧情的节奏感依靠的是鼓声、木槌声、新干线驶过、脚步声,以及剧情里自然带出的当地酒祭和祭祀的环境现场,可以说煞费苦心了。最喜欢的是最后文化祭和太鼓表演,三人从围观群众的外围拨开人群着急地往鼓声中央找人,情绪在鼓槌和铃铛等打击乐逐渐递进,“万一呢”“万一是丽华阿姨呢”,而将他们的对话等人声作默声处理,只保留表演节目里的人声,那种“求求你让我再见你一面”的急切和侥幸,无声胜有声。

影片唯一的配乐一直到最后才出来,邓丽君日语版的《再见我的爱人》,选的很有心思,邓丽君几十年来一直是海外华侨在他乡寻找身份认同的重要人物符号,日语版也暗示了,重新部落化的标准不是语言,依旧是文化。

或许“我是谁”这个问题不一定非得有定论。



又见奈良(2020)

又名:再会の奈良 / Tracing Her Shadow / Seeing Nara Again

上映日期:2021-03-19(中国大陆) / 2020-07-31(上海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吴彦姝 / 英泽 / 国村隼 / 永濑正敏 / 鹏飞 / 张巍 / 秋山真太郎 / 

导演:鹏飞 / 编剧:鹏飞 Peng Fei

又见奈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