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冥王星时刻》与《地球最后的夜晚》放到一起聊聊。
早期的《霸王别姬》是叙事电影的杰作,但它的故事架构是好莱坞式的。
大概从章明、贾樟柯开始,开始真正思考拍内容深入中国内在,形式取法欧洲作者电影的片子了。
《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冥王星时刻》,到这次《地球最后的夜晚》,很高兴看到我们的文化终于以主人姿态进入电影这个艺术形式,不再是外皮,不再是中国元素点缀,而是内核,带有中国地貌以及、乡土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嵌刻进影片的剧情氛围和表达方式上,而且最后的成品展现出了水准,这也显示出时代文化的进步,以及与技术进步的相辅相成。
人物:
集中在普通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塑造。
《三峡好人》里宜昌至奉节一带的城乡山野景色,和当地人看似木讷又熟练的生活话语;《冥王星》中,森林木屋的老实农民,质朴地回忆自己和妻子相识及结婚的过往,质朴地赞赏城里来的导演;《地球》一众凯里乡民的表演,一种安然而熟练的生存技能。
氛围:
不知是否偶然,更愿意相信是我们文化上的共同基因,几部电影都展现了一种蒙昧初开的氛围,穿过漫长的人类夜晚,天光将将现出鱼肚白,和着清冽的冷空气,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一个新我自此诞生。观众不禁由内心感谢这部电影,伴自己这一程。
这几部的结尾里,我以为最好的是《冥王星时刻》,经历了那一夜的办丧礼的锣鼓喧嚣,在《黑暗传》歌声的余味中,我们跟随着剧中人一行跨越寂寂山脊的最高处,脚下远处是久违的人类市镇灯火,它们在半明半暗的凌晨,在清冽的空气中闪烁不定,这跳跃的光亮似乎也反映出此刻人们的簌簌心火,有一些新的期待和希望升起,剧终。我所在的影院安静一片,人们或许都回味良久。
《地球》最后一个长镜头的最后时刻,人物皆已经隐去,他们的爱情是他们的,他们的故事还给他们,我们跟随的是我们自己的脚步,爬上晦暗不明的石梯,我们瞥见周围石墙的青苔,再往上是记忆中老街的样子,再走出去啊,去到山野高处,看进我们的内心,看出我们和此时此地的不可分离啊,不要停留在那一簇不灭的花火上啊。这是整个一气呵成的镜头唯一的遗憾,不过它仍然很棒,谢谢它带我们巡游这个梦境。
我们的文化:
“黑黑暗暗开天地,后出无极生太极”。《黑暗传》的歌词、凯里根植于大山深处的潮湿和荡麦的滑索、《三峡好人》中的废墟走钢丝,甚至《长江图》里不知今夕何夕的雪夜老宅,这里面都有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也许是因为不约而同都拍了从楚地到西南黔东南一带。巫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古老的分支,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一个从未缺位的影子,在《老无所依》的末尾,也有这样的描述:父亲骑着马超过了他,手里拿着点燃的牛角火把。父亲在前面寒冷的地方,生起篝火,等他,不管他什么时候到达。
过去对现在的人们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文化基因一直在反哺着我们的思考,当个体生命的鲜龙活蹦被日益成年的心智所替换,我们年少时曾经感兴趣的一切慢慢淡出,有时会发问,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么?一切都没意思了…… 多想回到童年……,这时,有些契机,有些机会,让我们转向更广阔的自然视野去思考人类生存的意义——“Im Anfang war die Tat”(“太初有为”),或许就是这样的体验和感悟,驱使导演们,开始制作这样的影片,表达对这类古老而仍旧活着的文化的爱和感动。
如果没有了死亡,我们的哲学将会是什么样子?
走过两千年,这个世纪的人不得不要去面对历史的宏大和沉重,人是什么样的动物?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它自己又是如何同生命或者历史保持一致的?
我认同:旧人必然会被新人超越,个体在人类作为主体的整体性运动中是可以牺牲的。而伟大的科学却没有规划,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去设计和实施,那么只有利益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那将是末日般的场景。因此,必须依靠我们的文化去建构时间,规划作为人的未来。而小到个人来说,或许只有在一个包含超越意义的规划中将个体自身消解,个体也才能获得某种主体的真实性。
在某种形式的层面,《地球》这部电影往这个方向做了有益的努力,在最后那个荒废的监狱小镇上,它努力建构了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作为个体的主角们在这个甜美的梦中自我消解,它带来了一种幸福感受,却必然不会给出方法和答案,类似于巫术的催眠,它旨在唤起我们每个人自心中的行事方式和判断能力。电影,赋予了我们一种形式化的能力,而要解决形式化和解构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借助形式化的方式。
角色:
黄觉比王学兵演得好。我们观众明明知晓他就是在演,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旁观者,但并不违和。他不刻意让自己融入凯里乡民的习俗举止之中,他就是一个有着中年衰老温和感的人,他是带我们过去那边的旁观者,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王学兵在剧里一路都在颓丧,让我们觉得他只关心自我,或者说什么也不关心,对生活已经失去兴趣,然而这种颓丧和他搭讪年轻女演员的行为有悖,让我们每次遇到这种情节都会有混乱感,尴尬甚至觉得他的举止猥琐。这是因为他没有为他的演绎提供有说服力的心理动机。
而黄觉要好很多,即使前半段漫长拖沓,剧情设定要求角色的对话动作不由自主有自《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以来固化的此类角色的装酷,但他一直很小心地不让这种肤浅的感觉浮现,这或许只能来自演员的自省和审美沉淀。而后半段,配合整个镜头的行云流水,一切都自然起来,他这时反而有两处比之前更外在地表演,为了恰如其分地展示角色的心理状况,剧情到这里需要这样做,不能再抑制而是要有真情流露,一个是和小孩告别,一个是和母亲告别,这两个地方都能体会到他的情感起伏,每个观众都有辨别美的能力,发自内心的表演是会打动人的。
曾美慧孜比汤唯好。我激进地认为,汤唯是整个剧中选角唯一失败之处,她的“演”和黄觉的“演”不一样,是明演,是出戏,是“美不自知”的反面,甚至破坏了氛围,让场景尴尬成“小镇文艺”,甚至让我想起了可怕的韩寒风格。后面的梦里,她的表演要好一些,不过仍属于平平无奇那类,只能算不功不过。
曾美慧孜在冥王星中,已经收获了一众好评,不再赘述了。只想白描:我爱她在办丧礼那个院子角落的部分,在晨昏不明的天光中,她宽阔的额头被汗湿的发缕拂绕,女蜗地母般的姿态和眼神已经和黑暗歌的风俗民情融为一体了。
刘丹演的制片人也不错。只是她的冷静决绝让自己没了温度,放松一点或许更好。
结构:
特别说一下《地球》的结构:前面的松散和后面的一镜到底形成了一个张力,前部为后部铺垫,前部压抑沉闷、委曲求全、无人诉爱,而后部分起心动念处,处处皆回响、于幽暗中起挚情,我们随着影片一起做了这个在一片昏暗中的甜梦。整个结构非常好,也同样考验观众的文化包容和耐性。
配乐:
上述一众影片中的中文歌有一种母语带来的特定的熟悉感,一种只有中国80年代后产出的人情世故,就比如你在异国他乡突然听见有人在讲久违的中文。一颗真挚的心,轻而易举地引发乡愁。(《坚强的理由》、《心痛》、《浅醉一生》)。
天上日月星斗寒,
天地故事甚非凡。
天有多大,有多高?
地有多厚,有多深?
东南西北有好远?
几多名称在里边?
......
无极太极有两仪,
混沌之时无宰主。
善变掌故天地枢,
昆仑之山产万物。
昆仑之山分东西,
东南西北极乐府。
......
霹雳交加雷轰轰,
分开混沌黑暗重。
哪有黑暗根基深,
哪位歌师他知情?
要盘根来就盘根,
天地自然有根痕,
才产天精与地灵。
……
——摘自《黑暗传》

WX公号:secretdefense

冥王星时刻(2018)

又名:穿过黑夜 / 黑暗传 / The Moment of Pluto / The Pluto Moment

上映日期:2018-12-07(中国大陆) / 2018-05-16(戛纳电影节)片长:110分钟

主演:王学兵 / 刘丹 / 曾美慧孜 / 易平 / 易大千 / 李心然 / 母其弥雅 / 

导演:章明 / 编剧:章明 Ming Zhang/龚竽溪 Yuxi 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