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风景》是一部由加拿大女导演Jennifer Baichwal 跟随著名的的工业风景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 在中国的拍摄之旅而拍摄的纪录片。 影片从摄影师这个人物出发,在记录摄影师的拍摄工作的过程同时,通过他的作品、摄影师的视角和镜头,以及纪录片本身的镜头带领人们去展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幅幅“风景画”。但是似乎也因此,让我觉得纪录片的主题有些模糊。是摄影师还是中国呢? 不过,不管怎样,想必观众的视角大多还是集中在中国目前的这幅画卷上吧。而观看此片于我来说,像是上了一堂摄影欣赏课,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也必然会带给人一些对现状的思考。

这确实像是一趟摄影欣赏课,从影片中认识的 Edward Burtynsky 的摄影作品确实是非常不错,正如影片中摄影师申请在天津港煤矿基地拍摄时,翻译人员翻着摄影师的摄影集对煤矿管理人员说的那样,“他可以把工业边角料都拍得非常漂亮。”。那飞尘弥漫中迷迷蒙蒙的一个个煤渣堆在镜头里几乎让我想到了漓江山水,而垃圾废料的堆积、工厂流水线的重复、规整都有着极佳的视觉效果,巨大的轮船或三峡工程的浩大与电焊工的渺小又是何等的视觉对比。无论色彩还是构图,都有着丰富的意象。但是沉浸在这对摄影作品的美的同时,也会生出对现实的矛盾心情。是赞叹这些“美”还是忧虑呢?

我们总是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因为它造就了无数秀丽的风景,青山、绿水、湖泊.......而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人的力量。那巨大的立交桥环线、三峡工程、垃圾山...... 这些都是人的力量造就的“风景”,只是,它们究竟会带来什么,只有时间将会证明这一切。对于摄影师来说,能做的只是记录下现时的状况,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某个时段的一个客观存在,而将结果留给时间、将是非功过对错留给后人去评说。

摄影师走访了厦门、漳州的大型工厂、回收电子元件工业垃圾的浙江乡村工场、四川境内的三峡大坝、天津的煤矿基地、上海的新富人家和穷困弄堂,纪录片对前几个段落都还是比较客观冷静的。在天津港的一段,可以听到他们在交涉过程中的背景声,煤矿管理人员想拒绝拍摄时说“今天风沙太大,很脏,怕影响不好......”之类的, 随后,看到镜头里摄影师用衣服包着头和照相机进行拍摄的场面。一切都还是挺自然,用平实的镜头说话。 但到了最后上海的部分,却剪辑了一组年轻女富豪的豪宅和简陋的弄堂民居的强烈的对比镜头,意图过于明显,也显得十分突兀,和前面部分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

片中有很多让人感觉震撼的画面和镜头,虽然我也会从媒体报章杂志了解一些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情况,但毕竟还是局限于文字上的和个人的想象,而当真的看到片中深入而真实的场景,还是让人有些震撼和唏嘘。文字和画面所带来的效果还是有差别的。就像自己当初学习物流仓库管理学等时看到那些高架货柜的尺寸也不过是一个数字,而真的去工厂面对着那一排排高达18米、一眼望不到头100多米长、由自动升降机提取货物的大型仓库货架时仍是无比的震撼。

而在这个纪录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镜头就是影片的开头,一个长达6分钟的移动镜头,就像一个参观工厂的人从工厂的这头走到另一头的过程,眼前出现的就是一排又一排不断重复的流水线和流水线边上的工人。 重复,不断的重复,仿佛走不到头似的,如果这样无聊重复的情景让你感觉厌倦,那就对了。:P 而片中也记录了一名工人安装一个电子开关的过程,几秒钟就完成一个,每一个都要放入很多小部件进行拼装,无数次的重复,无比快的动作,就像一个机器人。

由于片子也涉及到三峡工程及记录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有人由此提到了贾樟柯的《东》,我觉得两者还挺不一样的,《东》主要关注画家主体多些吧,表现了画家的一些艺术理念和对社会等方面的一些观点。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无论是从视觉享受上,还是它的社会意义上。它或许是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之后又一部有重要意义的由外国人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2006)

又名:Edward Burtynsky: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上映日期:2007-06-13片长:80分钟

主演:Edward Burtynsky / 

导演:Jennifer Baichwal / 

人造风景相关影评

多元
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