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看了不少烂片,让我极度想抽自己俩大嘴巴。烂片之王为《暮光之城》,这部纯粹为上班无聊消磨时间的电影让我觉得还不如趴桌上睡一觉来的合适。烂片之二当属《人造风景》,受某杂志忽悠花了10块钱买张碟,挑了个温暖的下午看完,让我觉得还不如再看一遍《暮光之城》,不仅侮辱了我的睡觉时间还侮辱了那10块钱。

影片最著名的长镜头用大概5分钟表现了南方某熨斗厂流水线上工人们加工产品的场景。摄影恰到好处地抓到工人们认真麻木的工作表情,从零件到装箱事无巨细。漫长得让我不禁琢磨,这厂房简直为长镜头所生,多好铺轨呀。

咔,整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到这里了,除却这个优秀的叙事性镜头,我再挑不出任何一个值得继续观影的理由。

某杂志曾说这片子如何如何好,因为所以被禁了。恩,我要是XX总局根本不屑于禁这样的电影,讲广度比不上北京生活频道的《身边》,讲深度跟《焦点访谈》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讲爆料讲突发事件,《法制进行时》比你加拿大厮牛逼多了。

之所以拿电视节目类比,是因为《人造风景》实在无法称之为电影。我理解电影区别于照片儿,首先得动起来,所谓movie嘛,甭管怎么着您得move呀。片长90分钟有一半时间都在放幻灯片,把那些高清摄影作品放大缩小左右掉个或者反转,反正就是ACDsee+office 2007。感觉不像在看电影而是看有几段视频的大PPT。记得美术馆里总有个小黑屋子吧?来回来去放与画展有关的电视片儿偶尔画家或策展人现身说法,对就是这范儿的。

看PPT其实也没什么,公平讲这专题片儿里的摄影作品不错,比糊了吧唧的录像好看。有一张堆满彩色垃圾方块的照片,让人怀念傻傻的小瓦力。当然如果电影真如瓦力般单纯也好了。开头说只是记录因此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好吧,那么带着忧伤基调的画外音,高高在上的拍摄角度,对现实浮浅的评论,反复拍穷苦小孩看见照片的兴奋,以及唆使民工讨伐三峡工程的甜美女声,这些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典型西方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的狭隘心态不是“感情色彩”,又是什么呢。。。

一种熟悉的恶心感透过画面弥漫的到处都是:这些砸零件的孩子真可怜,政~府不顾民生,天津港的官员干扰我们拍摄(废话我们重要的北方大港是你想拍就能拍的么,新鲜了)……最终点燃我愤怒小宇宙的画面是这样的:摄像助理走入镜头,往协助拍摄的小孩子手里塞钱。瞬间让我想到《百万富翁》里西方老夫妇往印度小孩手里塞美钞,怜悯的说“孩子,现在是美国时间”。很想问候居心叵测的制片及导演的祖宗大爷,敢问此段落与影片要表达的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何关系?我就不信在加拿大拍电影不给民众补贴,怎么不顺便剪一起呀?

三峡工程,上海房改,城市化进程确实都是当前社会的矛盾所在。这不是站在升降车上来几个俯瞰镜头就能说明白的。还是那句话,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事实,而是透过事实的真实所在。如果从一开始就带着偏见走入华夏大地,浮光掠影地采集现象不加以客观探讨,如何敢称自己为“纪录片”,如何敢谈及“深入”二字?

我想起来谁忽悠我了,《看电影》7月份的某板块编辑,你丫欠我10块钱。

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2006)

又名:Edward Burtynsky: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上映日期:2007-06-13片长:80分钟

主演:Edward Burtynsky

导演:Jennifer Baichwal

人造风景相关影评

多元
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