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达,怎么了》是一部波黑的电影,很可惜没能在看电影之前提前了解一些有关波黑战乱的历史背景,所以并没能特别理解影片中所涉及的战争局势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但好在这部电影并不怎么掉书袋,重心还是放在对战争中人性善恶的讨论上,这样的讨论,在任何纷繁复杂的战争局势中都会出现,或者,用一个更确切的措辞——都会再次灾难性的重演。
本片当然不能算是一部特别出色的战争片,它的选题和切入角度很新颖,对难民营的呈现也很有设计感,所以影片前半段给我很大的惊喜,期待它能有一个比较惊艳的故事但后半段的走向却几乎越来越朝着套路化的方向发展,当地武装势力一出现,几乎就能猜到影片最后的结局了。
从这些剧情上的漏洞和影片拍摄手法上的不成熟可以看出,这位导演应该是刚刚开始拍电影没多久(事后我查了一下,这确实是她的处女座),影片中的很多段落都可以看出导演其实很有才华很有想法,但这些想法太过零散,她不太清楚该如何完整的把这些小心思合理的塞进一部极其重视节奏感的战争片中去。比如艾达把家人接到联合国营地后,插入了一段艾达一家曾经在酒吧狂欢的回忆段落,用以衔接一家人在难民营中畅想的“从这里出去以后,天天都过节”的美好愿望。但这个回忆段落放在此处未免过于冗余,它试图渲染的时过境迁的情绪的时机选的不太对;回忆段落里暗示出来的信息在影片后半段也没有继续交代,且这一场面中出现的人物们在之后的情节中也没有什么人物弧光的展现。
导演不止一次的在影片中安排了这种略带煽情氛围的段落,且总是将摄影机对准人脸拍摄特写,似乎是想要用最直接和粗暴的方式去让观众记住这些因为战争而遭受灭顶之灾的人们。但这样的处理手法恰恰暴露出来了导演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能力不足,她让我们记住了这些脸,却也仅仅只是呈现了这些脸,而没有通过具体的、充满细节的情节来将这些死难者还原成血肉丰满的人。
所以我想说,本片最大的失败之处,正在于导演没能在影片的形式和主题上达成统一一致。形式上的急功近利让影片失去了能够将小人物还原成丰满个体的机会,而主题上,本部影片想要探讨的最重要的主题,反而正是体制系统中的个人诉求。
艾达的诉求很简单,她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职务之便,让联合国的军方给她开个后门,让她能够保护好她的家人。艾达这一人物的微妙之处正在于她的多重身份:联合国工作人员、翻译、当地居民、母亲、妻子。除了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之外,其余的身份都是社会强加给她的(更残酷一点的说,是战争硬塞给她的)。她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软磨硬泡,要求他们保护她的家人时,她所拥有的那些社会身份反而成了她的负担。
我们——我是说我们这些自诩为现代人的人,当然可以非常有理由去驳斥艾达的种种开后门的行为,她的做法破坏了体制的公平和信誉,阻碍了系统的正常运作。现代性的系统要求这样的个人为了系统的利益而出让、牺牲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厘清公权力和私人诉求之间的界限。
但这样的逻辑在极端的善恶困境里是很难成立的。人本性中的善良和为了亲人而体现出的自私的爱是否应该永远让位于作为一个系统成员的所谓职责。而系统的合理性与强大的作用力在人性中极端的恶面前又是否真的有效。艾达不断试图破坏维和部队的规则,是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活下去,而巧妙利用规则的将军最后的目的却是要屠杀难民。
在没能解救自己的亲人之前,艾达很少想要去主动解救其他难民。但当自己的亲人短暂的脱离危险之后,她却可以选择主动站出来去帮助生产的孕妇(这是作为一个同胞、一个个体、一个母亲的帮助,而不是作为一名联合国翻译的帮助)。就这一细节来说,我们不能将艾达的诉求诋毁为彻底自私的爱,而是应该去反思体制与系统为何连人们保护家人这般最基础的私人诉求都无法保障。
影片选择的这个切入点真的很有讨论空间,但它太铺的摊子太大,没能塑造好除了艾达之外的其他角色,导致艾达这一主角的情感动机连带着也变的很模糊,难以让我共情。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Quo Vadis, Aida?(2020)

又名:突袭安全区(港) / 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 / 艾达,怎么了? / 艾达,你往何处去? / 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上映日期:2020-09-03(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01分钟

主演:贾丝娜·德尤里奇克 / 伊兹丁·巴乔维奇 / Dino Bajrovic / 约翰·海尔登贝格 / 雷蒙德·提哈瑞 / 波利斯·伊萨科维奇 / 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 / 雷豪特·比瑟马克 / 特恩·吕伊克斯 / Juda Goslinga / 耶琳娜·科迪奇·库雷特 / 厄明·布拉沃 / 伊迪塔·马洛维奇 / 米哈·赫尔肖夫 / 桑内·丹·哈托格 / 艾莉娜·梅尔彻尔 / Emina Muftic / 玛利洛·尼佐维奇 / 露娜·米乔维克 / 乔万·齐瓦诺维奇 / 埃尔敏·西贾米贾 / Boris Ler / Alban Ukaj / 

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相关影评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