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idn't know her. I didn't know my daughter.——David Kim.
今天上法语课的时候无聊地刷起了豆瓣,看到居然有一个评分8.7的悬疑片?当我正在思考看不看的时候,目光从简介上一偏––––沃德天这这这男主角好帅!于是我便利落地打开网页等放学后看。
然而事实证明,片中的男主看上去就没有这么清秀了,多了许多中年父亲的特质—粗糙的脸庞,额头上仿佛能夹死蚊子的皱纹—这让肤浅的我不禁蹙眉。但,我却依旧很快地被这部电影所折服。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很长时间以来让我感到最新奇与最畅快的电影。电影的优秀之处有三点:一为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剪辑与配乐;二为主题与时代的相符性,包括网络&媒体,父女关系,等等(我因为个人原因也很在意片中体现出的亚裔家庭的特点);三则是悬疑片的精髓,却少有电影能让观众拍手较好的—扣人心弦的层层推进、充足而不杂乱的反转、以及禁得起推敲的伏笔。
先说第一点,电影采用了所谓“伪桌面记录”的方式。观众全片就仿佛在一直观看父亲的电脑(&手机, 女儿的电脑),这种模式首先对我就是新颖的。在此之上,尽管这部电影没有直接地将场景呈现给观众,所有角色之间的沟通来往都是通过电话,FaceTime,摄像头,新闻,YouTube等媒介展现给观众,但它却依旧给了观众很强的参与感。这首先要归功于这个电影精湛的剪辑,不仅让每一个界面都看起来很真实,让观众最起码地信服,而且还很好的把控了叙事的节奏与准确。这部电影首先没有旁白,其次很多时间都花在父亲浏览网页、寻找证据上,真正的对话、面对面交流实际很少,观众也几乎不能从电脑、网络之外的环境中取得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影片却仍然通过设计和剪辑将故事背景、人际关系、推理所需的信息、角色的感情完美地传达给了观众,实是令人赞叹。比如我在观看的时候,尽管我不是很清楚父亲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姿势坐在什么样的房间里,我却能感觉我与他可以接触道同等的信息来进行分析,以及了解他的感情;当我通过摄像头看到父亲跪在地上哭泣时,隔着一道屏幕的我则感到了无计可施之感。而之所以说这种呈现方式将节奏也处理得好,则是因为通过网页的开关、视频的接听与挂断,“场景”之间的切换会更加自如,也能体现情感(比如女儿突然挂掉父亲电话)。另外则是电影的配乐。虽谈不上有多惊艳,但是很符合氛围,至少严肃时的配乐会令人紧张而不会令人慎得慌,温情时的配乐温暖又令人心安。哪怕只看全片的前五分钟,一家三口之前的生活,就很容易感到这部电影这第一个优秀之处。
第二点则是关于电影的内容与主题。说来也巧,我与片中Margot的年龄相差不多,片中所展现的关于电脑、社交媒体等等的使用的变迁,我几乎都可以将其与我的经历联系起来。开始的WindowXP几乎可以代表我与电脑的缘起,片中的Macbook也是我现在正在使用的电脑(话说那个屏幕保护程序和开机画面&音效真的让我感觉就是自己的电脑);也许也正是从我这一代起,父母就喜欢用照片以及视频记录我成长中的大事小事;网页版的Facebook,instagram,tumblr,和某直播平台,也是逐渐进入我的生活;在tweeter上,的确有很多人对新闻发布自己的观点,其中就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适;与朋友家长视频通话也是家长便饭。然而,就算没有用过这么多花里胡哨的社交媒体,有几个人没有像Margot的父亲一样“人肉”过一个人呢?从ta的微信找到QQ找到微博找到知乎等等等等呢?虽然“人肉”目的很可能不同,但是当我看到父亲在google上打出自己女儿的名字时,我不由得会心一笑。“感同身受”这四个字便很好地表达了我对片中网络,尤其是“searching”元素的运用的感受。同时,在父亲搜索女儿社交媒体账号,一连搜出来三个private account的时候,淡淡的无奈也充满了我的心头—父亲几乎对她的人际交往一无所知。这便是电影的感情主线,父与女。影片刚开头的时候,我就默默地看着父亲与女儿看似轻松诙谐的聊天记录,与他小心翼翼的句斟字酌;当女儿失踪后,父亲近乎疯狂地寻找,一个接一个地给女儿289个facebook好友打电话,多次情绪失控。而最触动我的,则是Margot的那个视频——她对fish_n_chips说,今天是一个大可爱(她妈妈)的生日,而这时David敲门进来了,她就马上把母亲的照片藏起来,而这个40多岁的父亲此时腼腆得像一个17岁的情窦初开的高中生,目光向下,犹犹豫豫地在屋子里晃着。在女儿期待的目光下,他最后只问了她,要不要下楼看电视。Margot看起来也很懂事,轻声回答说好的,但在父亲沉默地走出房门后,她转向了屏幕,两眼空空地。那个眼神,伤感,自嘲,无奈。让我难过。父亲难道真的会忘了母亲的生日吗?肯定不会。母亲的离开对于他们都是一道伤疤,而David选择去忽视、遗忘它;但Margot不同,她16岁,需要朋友,也需要母亲的爱护,更需要别人带着她走出悲伤。她和母亲之间的亲情之深,深到母亲离开后她的内心仿佛破了一个洞,其余的一切都不足以将其填满。她就像一只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的小猫,而她的父亲并没去帮助她。这想必也是电影想指出的,父亲不是不爱Margot,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顾及她的感情而回避谈论母亲,但,他们需要沟通—要让Margot坦然面对母亲的离开。
另外让人影响深刻的一点便是同学与父亲的对比。当同学们纷纷表示"我跟Margot其实不熟"“我不知道她在哪儿”的时候, 只有父亲在四处奔走。而当搜查到森林的时候,面对媒体的镜头,不善言辞的他只好挤出了一个笑容,来表达他的恳切。可是,在这种外人看来“理应悲伤的时刻”,一笑往往不如一哭适宜。所以,Margot名义上的朋友的视频才会博得更多的关注与赞许。殊不知,父亲内心虽然沉重到极点时,但他没有轻易示弱、放弃。女儿没有确定死亡,他就不会哭。
反观这位朋友,则不仅仅是个戏精。当她被父亲斥问“既然不是朋友为什么邀请Margot去学习小组”的时候,她很坦然地说,我想上Berkeley。当时我单纯地以为她只是把Margot当成学习伙伴而不是朋友。后来在Margot的直播视频里,有一段是她独自一人在床上写作业,而评论里有人在刷“小组作业最糟了”“你就这么让她坐享其成吗”。呵,原来不是学习伙伴,而是工具。
之后便是第三点了。整部电影的张力一直很足,虽然看过预告片,知道女儿会失踪,可当深夜里电话响起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感到揪心。带有推理性质的电影与小说跟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和小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叙述,主人公的视角与他所能接触到的讯息总是不全面、不完全真实,而观众,由于视角的限制,便很难找出真相。这就代表着,电影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让观众推理成功,而是要将这个事件叙述得令观众感到不混乱,同时引人入胜。电影呈现了两个searching 的过程:一是父亲找到Margot的所在,二是父亲逐渐构建对Margot的了解。在第一过程中,从女儿失踪,到警长说她是离家出走时,困扰父亲,更困扰观众的是:Margot为什么离家出走?而等到父亲发现湖,到打捞到车,却没有发现尸体时,事件则添上了“谋杀”的悬疑;Margot与叔叔那容易令人想歪的对话,到父亲与他亲弟弟对峙的时候,观众又何尝不会心跳加速?相信很多人也像我一样,不甘听到“真相”仅仅是Margot被变态杀死,于是在期待“电影究竟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向我们揭露什么样的真相呢?”直到最后,当父亲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了意想不到的凶手,故事的悬疑甚至还没有结束。找出凶手无疑会给观众很大的满足感,而找到Margot则会更让观众心服口服。而在第二个过程中,体现的是父亲在社交网路上对女儿的搜索,从她的朋友,到疑似她的npy,再到Margot在视频中对母亲的怀念。这第二重searching,则是将电影的感情线缓缓道来,一步步升华父女的感情。同时,电影“伪桌面记录”的方式无疑使这部片有着充足又巧妙的伏笔。一个桌面上呈现的信息千千万万,而在跟随剧情推进的过程中,观众是注意力绝大多数时候是随着父亲的鼠标而转移的。但是,在屏幕上此时略显次要的信息里,就藏着许许多多的暗示与破案的关键,指向最终的结局。这也使它成为一部可以让观众去心悦诚服地二刷,而解密乐趣丝毫不减的电影。
最后附上一些链接:
电影官网:http://www.searching.movie/site/ 我只想说官网也做的很有意思哈
imdb:https://www.imdb.com/title/tt7668870/
imdb上的trivia:https://www.imdb.com/title/tt7668870/trivia?ref_=tt_trv_trv 这里面提到很多电影里的彩蛋和伏笔
虽说写这么个文章主要是陈述自己的心声,以及锻炼自己的思维......还是希望大家走过路过留个赞哈,大家的鼓励与建议就是我进步的动力。比心。


网络谜踪Searching(2018)

又名:人肉搜寻(港) / 人肉搜索(台) / 搜索 / 屏幕搜索

上映日期:2018-12-14(中国大陆) / 2018-01-21(圣丹斯电影节) / 2018-08-31(美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约翰·赵 / 米切尔·拉 / 黛博拉·梅辛 / 约瑟夫·李 / 萨拉·米博·孙 / 亚历克丝·杰恩·高 / 刘玥辰 / 刘卡雅 / 多米尼克·霍夫曼 / 西尔维亚·米纳西安 / 梅丽莎·迪斯尼 / 康纳·麦克雷斯 / 科林·伍德尔 / 约瑟夫·约翰·谢尔勒 / 阿什丽·艾德纳 / 考特尼·劳伦·卡明斯 / 托马斯·巴布萨卡 / 朱莉·内桑森 / 罗伊·阿布拉姆森 / 盖奇·比尔托福 / 肖恩·奥布赖恩 / 瑞克·萨拉比亚 / 布拉德·阿布瑞尔 / 加布里埃尔·D·安吉尔 /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 / 编剧:阿尼什·查甘蒂 Aneesh Chaganty/赛弗·奥哈尼安 Sev Ohanian

网络谜踪相关影评

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