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卡赞在1961年拍完《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后,票房便开始走下坡,《美国,美国》和《我就爱你》尽管评价尚可,却乏人问津。这一霉运待他拍摄《不速之客》时,算是走到了最低谷。《不速之客》是卡赞根据他儿子克里斯.卡赞的剧本拍摄的低成本电影。其实卡赞的另一个儿子尼古拉斯.卡赞更为有才,看过他1993年执导的《梦中情人》(Dream Lover)亦是不错的悬疑片。

《不速之客》的演员都是无名小卒,包括尚未成名的詹姆斯.伍兹(他的银幕处女作),十六毫米的摄像机,工作人员减到无可再减,或许是“反专业”的味道太浓,片子在纽约的一家小电影院的首映做不到七天就下片,评论也对它只字不提,卡赞这一跟头摔得很惨。它获得的唯一好评恐怕就是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了,那一年获奖的是《陆军野战医院》。

——————————剧情————————————
影片是一天之内发生在康奈涅克乡下一间偏僻住宅的故事。玛莎和未婚夫比尔,玛莎的父亲哈里及两岁大的大私生儿海尔同居。这天早晨,比尔的两个越战战友托尼和麦克突然来访。他们曾被比尔告发诬陷一名越南未成年少女是越共并强奸了她,但他们予以否认,两人也因此坐牢多年。此番获释返乡,特来探访。随着时间的进展,玛莎与麦克开始出现微妙的关系,在最后的半推半就中被麦克强奸,戴绿帽的比尔被毒打一顿后,目送两名访客扬长而去。
—————————————————————————

卡赞的作品向来以重视刻画美国社会著称,《不速之客》倒是很确切地写出了越战结束前的美国心态,高潮部分的暴力和色情更是《码头风云》和《稻草狗》的结合体。但是麦克对于玛莎的强暴,多少是怀有一种报复的心态。观众并不知道比尔在越南到底有没有强暴未成年少女,但是从影片所营造的感官认识上我们觉得比尔说的是实话。而出狱后的麦克与托尼身无分文,再对比比尔的新家、农场、娇妻、作家岳父、孩子(即使可能不是他亲生),他们失去的太多,这一切都是因为比尔造成的。当初轮奸越战少女他们也认为抗拒的比尔是出于懦弱。而比尔的妻子玛莎亦不守妇道,麦克从这个突破口入手,重创了这个家庭。包括他在同玛莎共舞时,用挑衅的目光注视着门外偷窥这一切的比尔。他们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对比尔进行报复,但是这种心理手段也对比尔的一种审判。不过以此,观众可以认识到在越战时麦克也正是这样对待那名未成年少女的。

卡赞曾经否认过他和山姆.派金帕《稻草狗》的一切相似之处,他曾有条不紊的比较过两部片的强暴戏和恶徒心理:

“《稻草狗》把闯入家门的暴徒说成凶神恶煞,仿佛他们法力无边,根本不合理,它描写女主角被轮奸,也加以夸张并美化,一副典型好莱坞装模作样的派头;我拍《不速之客》完全把访客当作常人,他们的欲念是被玛莎挑起来的,因为她故意这样来气她的猥琐丈夫,我写的强暴是该怎样就怎样,她的心理明白反映在行动上,我希望让观众看到事实,而不是一片假象。”

卡赞的这番话倒是值得怀疑,而且论真实可信也要看是什么样的恶徒。在我看来《发条橙》中的阿历克斯在现实世界中也是真实存在的。《稻草狗》是1971年11月上映,而《不速之客》是1972年1月上旬开拍,台词仅600来句,2月份便匆匆上映。且《稻草狗》中的恶徒同样是受到女主人的挑逗所引发,男主人同样是懦夫,不仅如此,大至大场景、布局,小至女主人的装束、眼镜都像极了《稻草狗》。真正不同的是,卡赞没有过分渲染暴力与性,相对比较含蓄的把一些当前的政治观点融入其中。

访客The Visitors(1972)

又名:来访者

上映日期:1972-11-16片长:88分钟

主演:帕特里克·麦克维 / Patricia Joyce / 詹姆斯·伍兹 / 

导演:伊利亚·卡赞 / 编剧:Chris Ka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