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幻灭,生活的窘迫,究竟哪一样更让人放弃生活?

然而,他们最后的告别是那么的优雅,就象是盛装着要去参加一个舞会,转过身来,笑着挥挥手和我们告别。

只剩下两件稍微破损却美丽依旧的衣服在衣架上轻轻荡了几下,明知道没有风,可还是觉得电影把什么东西吹进了心里,久久不散。

真的爱死结尾的这两组镜头。

仔细回忆电影里发生的事,仅仅在一天里。

社工拿起来看的小雕塑,明确地说明了他们是从前苏联“回到”以色列的,带着共产主义的梦想,希望建立起一个互助互爱的理想国。

政治理想总是会破灭的吧?社工公事公办、缺乏人情味、让人尴尬的体检;收音机里主持人对老先生充满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不耐烦,分明地告诉他们,这个社会,和当初他们为之奋斗的,梦想的社会已经根本不同了。

然而生活并不是完全冷酷的。免费的药,免费的披萨,免掉押金的衣服,他们的最后一天又充满了温情。

这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故事: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样,多情的人得到的是多情。

很喜欢电影的摄影,卫生间、客厅、二手书店,一个个逼疚、狭小的空间,就象老人的世界,已不再广阔。

电影里充满了细小而内涵丰富的情节。

来不及拖过去的小车,迅速关起来的自动门,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电影里特别清晰地给出了每样东西的价钱:每样药、旧书、电影票、衣服租金,微薄的养老金显然已不足以支撑日常开支。然而因为买药意外地省了些钱,优雅的生活方式难得地再现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老夫人去咖啡厅要了一杯免费的冰水,看了一场电影,离开之前留恋地看了好几眼那个座位。不是《印第安纳琼斯》有多么感人,而是看电影这种让人觉得还”活着“的生活小事,已经有很久没有做过了。人,并不会因为靡靡老去就丧失了充沛而细腻的情感。

和讲述死亡、爱和自强的法国电影《爱》不同,《后记》讲述的是一代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消亡。

最近看了《让“死”活下去》、《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以及这部让人回味悠长的《后记》,试着去感知,学习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无论是陈希米的“只有史铁生才会死,我的‘你’不会死”,还是失去行动能力的莫利教授笑着说”这个世界变得特别可爱,我又象婴儿一样了“,抑或是电影中选择自己离去的老夫妇,他们的选择都是“对“的,只要拥有了强大的内心世界,任何一种选择,都可以给人留下一个笑脸,温暖着这个世界。

ps:#bjiff#

后记חיותה וברל(2012)

又名:Hayuta and Berl / Epilogue

上映日期:2012-07(耶路撒冷电影节) / 2012-09-20(以色列)片长:90分钟

主演:Yosef Carmon / 丽芙卡·高尔 / Efrat Ben-Zur / Itay Turgeman / 

导演:阿米尔·马诺尔 / 编剧:Amir Ma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