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这样完蛋了吗?!”老人说。

这么一句话,正好击中了我。

在香港看山田洋次《东京家族》,居酒屋一段,两个老人长夜饮酒,彼此羡慕却互相安慰,人生疾苦大发作。于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被感动得稀里哗啦……说来好笑,但被电影打动,又好像是人之常情。

看以色列影片《后记》,这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又一部老人电影,好几个地方都被感动到,同时不可避免地想起了《东京家族》,也想到了哈内克的《爱》。

电影里面有这样一幕:老人去医院探望朋友,却被自动门几次阻隔,进进出出。他做出了滑稽而尴尬的手势,举起双手,投降一般,好让自动门打开。

《后记》这对老夫妇,死活不跟人生投降,尤其是老头,倔强、顽固,死守着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却不见当年的滋润土壤,如今早已经跟沙漠一般荒芜。他的事业,无人理会;他的梦想,从未实现;被人无视和嘲笑,却不自知。他把自己紧锁在屋,死守着那些浩瀚书籍,却不知道同时也封闭了人生。他一大把年纪,人生献给了理想,真实的生命却异常干涸。儿子远走,只剩老伴相陪。这样的晚年境况,岂是一个寂寞了得。

整部影片由大量的长镜头组成,中间还有运动的推轨摇臂,节奏缓慢,画面人物稀少——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两个人。这种缓慢可能会吓退不少人,然而,它跟老夫妇的生活节奏异常契合,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运动精确到位。慢不仅跟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思维讲话是一致的,对片中老夫妇来说,他们跟外界难以沟通,一度令人怀疑有交流障碍。这对老人已经习惯了“慢”,时间在他们的生活中仿佛是静止无声的。

《后记》的故事就是一天一夜,将老太和老头的生活平行剪辑开来,买药、买票、买书、打电话、探朋友、求邻居……除了前面提到的医院段落,片中还有大量的有趣细节,像老太去买药,一个很长的镜头。老太要了三种药,然后钱不够要两种,最后只买了一种。镜头迟迟不给柜员的反应镜头,直到最后才给。一般电影拍摄该段落,肯定少不了正反打,夸大下柜员的表情反应,但《后记》就是如此沉得住气,就要慢慢吞吞。

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夫妇的关系重点一直没有被点破,有人不免要怀疑他们只是性格孤僻古怪,却没有想到幕后有更深的原因。就像老太为什么一个人去看电影,看个《夺宝奇兵》都会落泪,散场后不愿离去。可以说,《后记》把悬念藏到了最后。或许,那也不叫悬念,而是到了一个关隘,必须找到应对剩余人生的一个办法:终归不能和敌人这样对抗下去。

电影看起来异常安静,这不是说,老人晚来悲哀,而是《后记》在制造一片关于生活的假象,老头身处其中,浑然不知外界变化。电影的转折出现在保险丝烧断,这也是一个明喻,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突然就意外断电,无以为继。老太直截了当地说,她无法忍受对方,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也慢慢揭开了造成这空虚荒芜的幕后原因。

投降并不是失败,低下头,开开心心地出走,那也是另一种人生。哪怕店家关门打烊,却还会有免费供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有时候,向人生举手投降,那也不是脆弱,而是前人总结的生存定理。相反,假想的强硬,反倒会导致毁灭。

后记חיותה וברל(2012)

又名:Hayuta and Berl / Epilogue

上映日期:2012-07(耶路撒冷电影节) / 2012-09-20(以色列)片长:90分钟

主演:Yosef Carmon/Rivka Gur/Efrat Ben-Zur/Itay Turgeman

导演:Amir Manor编剧:Amir Ma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