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兩個小時的時候,終於忍不住離開了放映廳。

導演把自己放到鏡頭前面(或者以畫外音、對話的方式“出現”在鏡頭背後),好多部分都是用面對面“採訪”的辦法拍出來的。可是為什麼?集結成文字都不會是整個stream一刀不剪地下來而是有導演的取向的,selective的啊?導演還坐在被訪者床上半倚著身子問話答話,那姿態,像是在傾聽,其實意味著別的東西。什麼是“傾聽”?導演還問年輕人,啊你沒有女朋友嗎你不是和那個誰誰關係很好嗎,你們沒有嘗試一下嗎之類的,excuse me?真是差極了的紀錄片,導演的差勁世界觀讓人一覽無餘。

導演自己出現在片裡不一定不好,不過一定要很小心。特別是拍這樣的題材,要經過很小心的反省和自我審視,有沒有judge,有沒有“窺視”的意思。把那些日常對話裡的bullshit都剪進片子裡?就是那種接話,“啊那生活就是這樣的吧”,“啊這就是命”,被訪者說這些沒問題,導演在片子裡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完全未經自我審視的人又怎麼能審視別人?

何況,導演和被訪者之間沒有發生可見的化學反應,和信任。男導演在年輕人打遊戲的時候,拍攝他的背影,然後導演就在背後唧唧喳喳騷擾他問他女朋友的問題,我的天哪……完全是在窺視在judge,不自覺的窺視。導演都沒有跳出世俗的語境,沒有跳出沒關係啊,不出聲就好了,保持緘默,只是記錄。這叫藏拙。可惜導演並不懂得。

電視的片子都不帶這麼拍的!真是病得不淺,拍完工廠的日常,拍他們的家,拍完他們的家拍他們的故鄉,就一路看到導演的intrusion,鏡頭底下人們的反應,都像是面對著鏡頭的自覺或不自覺的表演。說明拍的時間根本不夠長,被拍的人都沒能忘掉鏡頭的存在。

經過這麼一看,覺得“工廠青年”是一個偽群體,他們不過就是一個個普通的年輕人而已,連許多大學青年也都是一個樣子。看許多大學宿舍,和所謂“工廠青年”們的宿舍豈不是一樣的?大家扎堆到一起就容易找到打遊戲、聊“泡妹子”和所謂前途之類的“最大公約數”(而導演毫不自慚地把自己放進去,用一些幾乎可謂bullshit的世俗話語和青年們聊天,或者故意挑起他們的聊天,真是比“工廠青年”們要不可愛一萬倍)。

所以,如果想要通過拍攝“工廠青年”去發生什麼關懷,發生什麼感應,那都是自己在感動自己而已。都是普通人,在中國,誰不是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呢?他們的敘事,是早就都熟悉了的中文世界的敘事,導演又帶來了什麼新的故事,新的敘事呢?沒有。我看導演的簡歷,看到他原來是拍電視出身的。那麼,怪不得。

工厂青年(2016)

又名:Factory Youth

上映日期:2016片长:20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郭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