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出自清人王式丹的诗,可以看作是我对当下国内观众审美水平的整体感受。
在国内的文艺界当中,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厚古薄今、逆向民族主义的怪异现象。任何一个作品,只要她是老的,想必她就是好的,如果再加上她是外来的,哪怕是来自台湾的、香港的,那必然是更好的了。然后还要以一种居高临上的姿态作好为人师的说教:told you so,你们大陆的作品都是东施效颦,都是破坏经典,不信你看那谁谁谁拍得有多好。
如果有谁敢提出不同意见,那就完蛋了,其必然要从年龄阅历,学识智商乃至乃父当初射的角度等各方面来告诉你你应该回炉重造,痛心疾首状似与你有杀父夺妻之恨,借品评作品之口行人身攻击之实。如果要他当真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晰地罗列到底怎么好,怎么不好,他必然做不到,来来去去地搪塞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之理由,再告诉你你是水军。
老的,外来的,如果再加上作品里有创作者故去了,那更加不得了。诸如杰克逊、云妮休斯顿死了才知道他们在中国有这么多粉丝;又比如张国荣纵身一跳立马身前地位就超过了四大天王。反正都已经死了,粉丝们再怎么吹嘘,当事人也没法脸红,别人也没法反驳——死者为大,谁会与死人计较呢?古来的观念告诉你臧否死人是不道德的,当然仅限于一二百年内的死人,倘若说起一位死了上千年的人,他们便毫无负罪感。于是,只要某文艺从业者不幸故去,那么他塑造的作品、角色就必然是无法超越的了,否则你就是不道德。

除去以上现象外,他们还有一种老学究、穷酸儒的拘泥不化。一旦内心接受了某一样事物,认定了它是好的之后,那么这个好就必须是唯一的,其他任何同类事物都必然应该抛进粪堆里。要是有人说同类某事物也有可取之处,其第一反应不是思辨是否合理,而是迸发出一种对离经叛道的愤怒,先有情绪再来辩论,先有立场再找证据,这样下来讨论还能愉快吗?于是最后只能双方不欢而散。
究其此种刻板偏见的原因,不过是眼界不够宽泛与心态过早衰老。眼界一旦局限,便视任何外来与过去认知不符的事物为异,无法理解就无法兼容并蓄;心态过早衰老,便屈服于趋利避害的本能而拒绝任何改变,任何新鲜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潜在威胁的,于是群起而攻讦之。
只要人有了以上两种毛病,便不再是鲜活的人,其在思想上已经是半截入土的槁木,只在等待风沙将其吞噬。正所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把思想拉回来,《射雕》这部作品便是毁于上文描述的观众之口。就算她有千万种好,前人早已备述,奈何此类观众根本视若无睹。如同老太太擦玻璃的故事,玻璃怎么也擦不干净,原因不在玻璃,在于她看不到眼镜上的翳障。戴上这样的眼镜,必然就看不到真貌。心理上先有了抵触,就不可能客观评价。
然而另一方面却是,他们能揪住一个缺点全盘否定整个作品。拿大胡子版的缺点去比其他版的优点,又把其他版的缺点强行说成优点,自欺欺人,好赖话都是他们说,大胡子里外不是人。
纵观现在国内的影视市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审美低下的观众选择了低劣的作品,于是影视界媚俗逢迎,观众趋之若鹜,形成恶性循环。
像这部《射雕》,因为没有迎合观众喜欢悦耳甜美的配音的缘故,因为不同于他们口里的“经典”,受到了国内第一代键盘评论家的集体攻击,众口砾金。他们认定了心里的“经典”是不容玷污的母版,自然容不下任何与“经典”有出入的作品,尽管他们关于“经典”的论断有待商榷。
最后,以首诗总结吧:
芜杂骋姿菁藻删,谈风说雅直同弯。
哪知开眼师夷技,犹自躬身作谄颜。
麟凤齐喑鸣蟋蟀,芷兰弃溷重茅菅。
至今遂使荧屏上,不怕庸疎塞此间。

射雕英雄传(2003)

主演:李亚鹏 / 周迅 / 周杰 / 蒋勤勤 / 阿斯茹 / 杨丽萍 / 吕丽萍 / 孙海英 / 尤勇智 / 曹培昌 / 周浩东 / 修庆 / 

导演:鞠觉亮 / 于敏 / 王瑞 / 编剧:兰晓龙 Xiaolong Lan/史航 Hang Shi/龚应恬 Yingtian Gong/张挺 Ting Zhang

射雕英雄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