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一度,认为,刘仪伟不外乎就是插科打诨、风格俏皮,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后来他做了什么很有情怀的事情,使我的印象大为改观。我没有印象看过2006年的电影《小说》,却发现刘仪伟是它的制片人。难道真的是这件有情怀的事情?

吕乐是导演,他和刘仪伟合作,找来当红作家,电影前半部就是他们在描述自己眼中的诗意。这是类似纪实的上半部,因为吕乐刘仪伟直到录制前,才告诉作家们话题,他们来不及准备,所以上半部有点枯燥、随意,经常出现冷场、没话找话。

但正是作家们措手不及、没有准备的解读,才能表现出原生态的参差多态,才能与后面未经摄影、灯光等技术打磨的剧情相映生辉,才能保持男女主角足够的本色和生活化。作家不是演员,如果他们事先知道话题,就会准备充分,导致自己的服饰、装饰太精致,表情不自然、太做作,这也是作家们不知道闲聊只是电影的从属部分的好处。

请作家,而不是请诗人,来聊诗意。正和电影内容的文学性相互契合。好像王朔说那些诗人知道我们一群作家在聊诗意,会作何感想?如果诗人不知道作家们只是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引子,估计会看出来诗意,就像王朔看出了文学性。

网络资料说吕乐觉得作家们可以说的更好,看到这个他的剪辑版本,我却觉得不错。作家需要独自酝酿,构思,才能灵感迸发,写出经典著作。这是一个人的运筹帷幄,和诗人不大一样。诗人有更多的既视感,相互应和可以激发灵感,彼此打断话头反而彼此相扶,登上更高一层楼。作家可做不到,谈话被打断等于思路被切断。

不管作家的聊天怎么解读诗意,都无法确切地说出那种感觉。现实远比局外人复杂。他们只有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画面感,就像两位演员在狭窄现实里面的憧憬、犹豫、矛盾、情思,才能俘获理解。

这部电影并不完整,没有展现出两位主角更多的现实、经历、选择等,它只能算是一个小品。但我认为它可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反而是张艺谋在玷污自己往昔的荣耀,使自己曾经的浓墨重彩一点点云淡风轻。

最近风传豆瓣网因为用户给国产电影较低评分,而受到电影局苛责。电影局辟谣了,但无风不起浪,豆瓣网承受到压力也可以理解。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没有创作电影的自由,有关部门却怪观众给电影的低评分。在这个国家总出现这样奇怪的事情。让我想起济公的故事,自己痒了,却挠别人解痒。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王彤/王朔/余华/阿城

导演:吕乐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相关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