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7-18

Spring • 小说:诗意的空间

在李巨川老师的微博上发现推荐此电影,算是我混新浪微博这短暂的日子以来,最大的收获了。(土豆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xDMYkFrNBY/)

这部影片的构架,是超现实么,解构么?一群作家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的议题是:诗意。会议的组织者(王彤饰演),在举办会议的酒店偶遇大学时代的旧情人(王志文饰演)。会议结束后,二人单独约会。影片最后也没有明确交待二人叙旧的结局,反而镜头一转,又来采访业已离会的作家们,对男女旧情人相会结局做出猜测,二人有没有重修旧好,有没有上床等等。如果王彤和王志文的爱情故事是一个虚构部分,那么与会的作家呢?纪录片般真实的讨论呢?并且他们毫无逻辑的来参与到对爱情故事结局的猜测中。所以豆瓣中如是介绍此电影,说导演吕乐采取了革命性的举动,打破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框框。嗯,结构的逻辑性不重要,言之有物才matters.

阿城第一个发言,从中国古代的“歌”和“诗”说起,“歌咏言,诗言志”,古今对比,中西相较,引出“诗意”这个话题。有个观点很有趣,说中国传统文学对空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无限的,所以最巧妙最宝贵的关注点在当下;而西方文学,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存在一个最终的审判,时间的概念跟中国不一样,诗意的含义也不同。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开始追赶西方,时间上有了一个紧迫的概念,于是诗意有些看似不复存在了。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发展的、有始有终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却是不关注发展的、停留于当下的。从后来几位女作家的发言,也挺有意思。比如须兰引用和尚的话说,饭有饭的滋味,茶有茶的滋味,你问茶是什么滋味?无以名说,这就是诗意。(至此,我赶紧停下来,去给自己泡了一杯铁观音~)也是,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Obscure”,意思不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么?

到王朔出场的时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是喜欢王大爷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他提到自己去年到40了,心态大变——由此我推断,此片应该是拍摄于1999年,算起来也十多年前了。王朔说,诗意是需要空儿的,有个空儿在哪儿,诗意才能存在。现代生活,诗意肯定是存在的,以各种不被人发觉的方式存在。(他一边说话,一边玩儿手里的西瓜霜喉片的盒子……颇有些方枪枪的风采。)但是王大爷所认为的诗意,是一种掉到底的生活,超越社会道德底线,拿自个不当东西,毁了自个儿。他扬言70岁开始抽鸦片,80岁自杀,过真正诗意的生活。颓废到底见真诗意,理性存在的情况下不会看到什么真正的诗意——把他的话写下来,还真tmd不讲道理。前后矛盾,没有中心思想,纯粹扯淡,疯子,精神病,但是我特别爱听。起码我认同的是,没有空间,诗意无法存在。一切激烈紧迫的、剑拔弩张、一发千钧的时刻,很难滋生出诗意来。如果那时你还能看到诗意,说明你心中还给自己留了个空儿呢。

这个空儿太重要了。一个塞满了甚至溢出来的作品,不管它是什么东西,也许可以叫它激昂,称它热烈,但是我想,它绝对是无诗意的。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诗歌、散文、小说,无一不是留足了空间。非理性的东西,来中国找根源是最对头的了。然而今日的中国,在这个各个层面都在发生重大变革和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太追求速度了,很容易忘本,丢掉一些最美好和珍贵的东西。你来谈诗意,是不是被别人认为太奢侈了呢?

写了这么多,觉得有点儿“满”了,打住吧。我深爱的王小波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只拥有今生是不够的,还应当拥有一个更诗意的生命。如果他还在世,来加入这个讨论,一定更有趣。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 / 王彤 / 阿城 / 林白 / 陈村 / 徐星 / 徐兰 / 赵玫 / 方方 / 丁天 / 王朔 / 马原 / 棉棉 / 余华 / 

导演:吕乐 / 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相关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