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乐导的电影以前只看过《美人草》与《十三棵泡桐》,前者知青题材,后者青春题材,感觉这个导演处理这些惯常题材来有自己出其不意的地方,而且没有那种格式化的打有明显个人烙印的东西。到了《小说》这里,风格又生突变,而且不再是一个惯常题材。90年代拍摄的这部电影,竟有了几分80、90年代先锋小说的某种特性:含混,飘忽,暧昧。从这个角度看,中英影片名倒很默契。
影片的主体部分是一帮作家围桌谈论何为诗意,阵容了得,全明星现场。观影的过程就好比作为中文系学生旁听了一场文学讲座,而这也确实是一场讲座。吕乐把一场真实的作家座谈会放到了电影里头,够实验够颠覆。诸位作家随意点染,把个诗意的话题说得色彩斑斓,但最可乐的,还是围观他们的“说”本身。就像语言哲学讲的,人说话,话也在说人。话一出口,展出的就是各人的性情。

最气定神闲——当属阿城。西瓜帽戴着,烟嘴夹着,一开口,就是讲史的派头,从古说到今,又从中说到西,文化的东西不好说清,到了他这,轻松就掰开了,够派。具体到生活中的诗意,阿城认为,“任何生活都会产生诗意。”
最通透——陈村。他的话有着一股子看透生活真相的通透,“生活就是一种混乱的东西。我就是过着破碎的生活。……我们对自己有一种上帝的欲望,当上帝的欲望折磨着我们。”正因为通透,陈村对男女主角的剧情分析才会说出那番话,“怎么好,怎么来。”
最冷飕飕——丁天。“年轻的时候想过一种自由无用的生活,没钱吧没自由,也是这两年才整明白。”看透生活真相才更想躲起来,躲到幻想里去,所以末尾处,丁天还是天马行空,又飘了一把。谈诗意还是绕不开钱,徐星也说了,特想让人教教怎么赚钱。没钱的日子觉得没法尽情诗意,有钱了呢,感觉也诗意不起来了,钱跟诗意有关吗没关吗?……
最痛快——王朔。“把自己摧残到底,身心全部降到最低点,而且一定要是不道德的,就是在社会层面上是不道德的,是有一个天然的社会谴责在那,斥你为不道德。社会的承认和社会地位对于体会诗意都是有害的。”“八十岁的时候烟吸差不多了,吸毒而死。给大家添一大赌,找一高楼,当街跳下,拍死在这,让你们丫的恶心好多天。”“在正常生活中没法体会现实。我不知道怎么超越现实。颓废到底才能见真诗意。”王朔的话,是真正的天马行空,还脏字不断,眉飞色舞。王朔现如今小说写得少了,从这话里看出名堂了,——他还没有“颓废到底”。
最解构——马原。“有用的东西没诗意的,没有的东西都是诗意的。……我是一个无用的人,过着一种无用的生活。……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能解析的,一种是不能解析的,前者没诗意,后者却是最有诗意的。”马原的观点很有意思,做一个无用的人。就冲他这句话,就知道他活得很诗意了。
最绕——棉棉。“如果你相信有诗意,那就有诗意。诗意很纯洁,很干净。……诗意需要简单。”棉棉说她喜欢简单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因为她的生活太复杂。
最禅意——须兰。“吃饭有饭的滋味,喝茶有喝茶的滋味,和尚常说吃饭的时候吃饭喝茶的时候喝茶。无以名说就是诗意。”要按她的意思,“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也算是一种诗意了。
赵玫认为诗意是个人化的。林白认为对生活的热情就是诗意。方方认为油盐酱醋的生活是一种打油诗的诗意,而回忆起来就是一种普希金的诗意。
各人的说,都渗透着各人的生活体会,尤其王朔,马原,丁天,陈村,方方,话抖出来,就是半生的感悟。听得痛快,也心惊。
电影的另一部分,是一对曾经的情侣意外重逢的故事。女人回忆起爱上男人的那个时刻,那场篝火晚会,就要求男人再像当年那样跑一圈。在女人的撒娇中,男人在游泳池里跑着跳着,女人大声地笑着,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回到房间里,两人又接着聊,直聊到了一人养鱼一人种地的日子,女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哭到不能自持。故事戛然而止。然后是各位作家来猜两人的结局(余华也出现了)。而从女主角打电话的内容来看,她十有八九是离了婚一个人带孩子的。结尾处,车内女主角神情索然而寡淡,一场不期而遇的诗意,于现实生活又带来什么呢? 哀乐皆归空无。现实生活是不诗意的,那自以为诗意的,恐怕只是诗意的替代品。
生活的诗意这个问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活着有滋味。为了活得有滋味,就弄出各种各样的幻相来,变着法折腾。然后累了倦了,开始怀疑了开始羡慕别人了。最后有人妥协了有人继续折腾。就这样。这问题不能往深里想,累。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王彤/王朔/余华/阿城

导演:吕乐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相关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