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摩尔,一个头戴棒球帽,总是以一副大腹便便模样强势地穿梭在自己的纪录片中的导演,充分发挥着纪录片的宣导功能,以他的亲身体验带领观众去调查和揭露失业、枪支暴力、政客谎言、医疗内幕等深植美国社会的重大内部问题, 敢于在人人都遮丑的年代,将美国长久树立的“美国梦”旗帜撕毁给人们看,顺便给人以反省的一巴掌。
摩尔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责任感,善于捕捉时代的漏洞和伤痕,始终立足于与人息息相关的话题,用其自成一派的政论风格宣泄社会的弊病。不同于常规纪录片遵循的纪实主义观念,只是记录客观事实,摩尔则将纪录片的主动权转移到自己手中,走到摄影机前,以第一人称的论述方式介入影片,明显的标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主观意见,比如在《医疗内幕》中直言不讳的表达当权者和保险公司得为漠视生命的医疗保险制度负责,并以一贯的“强势”,几乎不留给别人任何的辩驳余地。摩尔不仅提出美国人面临着的医疗黑幕问题,而且还在片中抽丝剥茧的分析出现这种黑幕的原因,并敢于深挖谎言背后的社会原因,以产生现实意义。敢于抱着衣服篮子找总统洗衣服来寻求问题的解决,这种特立独行的“发声”方式,自然会引起美国平民大众的广泛关注,让美国各大制药厂、保险公司和医院如临大敌。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体现在他以往的片子中,比如《科伦拜恩的保龄》,探讨美国枪支管制问题,直接找到为校园枪击案负责的国家枪支所有者协会主席查尔顿.赫斯顿。
摩尔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引起大众的关注,除了选取与人息息相关的深刻话题之外,也与他片子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摩尔本人也说,“尽管我努力把观点拔高到政治的角度上,但我主要还是希望我的电影能娱乐大众”,“如果一部电影没有艺术性,那它也不能表达任何政治观点”,可知,影片的可看性是保证他的政论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医疗内幕》这部片子而言,影片一开始就插入谈美国医疗现状的影像资料,然后是现场采访拍摄的画面切入正题,没有同一般纪录片一样一开始就是一本正经的解说。除现场采访拍摄的画面以外,摩尔在片中也调用了其他的视听素材,比如电影镜头、电视画面、舞台剧片段、历史照片、现场监控录像、电脑动画等。这些夸张、独特、跳跃的素材在片中起到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在后期的剪辑中插入,既能吸引眼球,又能弥补许多纪实画面的缺失,弥补用纪实画面表达不畅的困扰,还能分担一部分解说词形容的庞大的信息量。比如摩尔在《医疗内幕》中,用希拉里出席各种场合的镜头,以及和一些政界人士交流的镜头,还有各类脸部表情剪切在一起,虽然这些画面看似无厘头,实则极具隐喻,让观众感受到希望极具萎缩的紧张感
另外,主观视角的介入,使得摩尔的话,在陈述客观事实的时候也具有个人的主观意识,他的声音字句间充满着暗示和诱惑的力量,各种语气也拿捏得十分到位,有讥笑、有怀疑、有不屑、有抱怨。通过讽刺而毒辣,但又不失敬的戏谑的评论,引导观众产生他想要的效果,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而摩尔的采访记录也都是有目的的,在受访人物的选择上广而全,有投保的与没投保的,有老人与小孩,有黑人与白人,有美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还有在保险公司工作过得员工和医生等等,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来呈现出美国医疗制度的黑暗和不人道,在与加拿大、英法等有全民医疗保健制度的国家的对比之下,将美国医疗黑幕的惨状凸显得更加严重。其中不可否认其解说词的重要作用,影片所呈现的视觉画面是被用来强化摩尔的论战,而影片中最有力的时刻更多的是依赖声音,而不是画面。导演走在摄影机前本身就具有话语权,再加上本就存在的举步维艰的医疗现状及其暴力式的采访和解说也树立了他的话语权威,让他的话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正如国际纪录片协会常任理事桑德拉.鲁赫所说,“摩尔是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守护者,他的所有片子都让你开始对你以前忽视的事实开始反思”。
无论是1989年的处女作《大亨与我》,2002年《科伦拜恩的保龄》,2004年《华氏911》,还是现在正在谈论的《医疗内幕》,每部影片中都会涉及通用汽车、911事件、医疗制度等摩尔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毫不避讳的将这些东西赤裸裸的揭开给观众看,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令人不安,显现出掩盖在一派繁荣景象下的美国焦虑。摩尔这种敢为人先,走在摄影机前将弊端暴露出来的影视人,无异于是一个带有锋芒的侠客。

医疗内幕Sicko(2007)

又名:健保真要命(台) / 神经病人 / 医保内幕

上映日期:2007-06-22片长:123分钟

主演: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Tucker Albrizzi/Tony Benn

导演: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编剧: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

医疗内幕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