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的第三部曲
《医疗内幕》赏析
中国的纪录片与国外的纪录片,中国的电视剧、电影相比较,是很小众的。之所以说它小众,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一 缺乏大师级别的导演,比如像雅克.贝汉、麦克.摩尔这样享誉中外并且多产高质的导演;二 缺乏震撼人心的作品,《华氏911》、《迁徙的鸟》这样“像梦境追寻,向现实猛进”的视觉享受是罕见的;三 发行渠道窄,这就造成了本来就很稀缺的资源更难以到达大众的手中,以至于纪录片最终成为了一种低调的享受,少数人的奢侈品,四 题材选择范围小,也使中国的纪录片落后于国际上的纪录片。因为体制原因,政治题材的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2007年5月19日,在嘎纳电影节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麦克.摩尔的纪录片《医疗内幕》(《SICKO》,又称《精神病人》)在卢米埃尔宫上映,这部纪录片是继麦克.摩尔在对美国枪支管制和校园枪杀问题的揭露的纪录片《克伦拜恩的保龄》和纪录美国911事件前后的布什政府的反应的纪录片《华氏911》之后,又一部政治题材的作品。这部纪录片揭露美国医疗体制内幕,对美国社会制度中关系到民众健康的医疗保健制度进行了深度探索,被称为“高调的第三部曲”。《医疗内幕》上映后掀起的狂潮,远远超过麦克.摩尔之前的作品。IMDB的三千多投票的平均分高达8.4,全美首映票房:$68,969.00 (单位:美元),全美累计票房:$24,492,278.00 (单位:美元),甚至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纪录片,麦克摩尔如此高调的出场,当然来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一封以布什名义的来自于美国政府的信件不期而至,向他提出了以违法进入关大纳摩和古巴境地为由的控诉。因为违规拍摄,这部纪录片可能被禁,麦克摩尔也极有可能入狱。
影片题材直指历来被美国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制。影片以一个没有医疗保险的男人自己缝膝盖上的伤口这样惨不忍睹的镜头开始,接着讲述了一对体面的工作——报纸编辑和工程师,并且有医疗保险的夫妇却没有能力承担生病开销而变卖房子寄居女儿家的储物间的故事。近15分钟催人泪下的讲述后,摩尔抛出自己的观点——这一切是因为美国的医疗体制。之后就是层层递进的论证:医院人员把没钱治病的年迈的人扔在路上;911救援志愿者在参与救援工作是健康受到损害,却没有人管,他们看不起病,这些人在美国的敌国——古巴得到了全方位的治疗,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古巴的消防队员还列队向他们致敬,通过与英国、法国、加拿大医疗体制的比较揭穿美国医疗体制的谎言,让观众相信美国是“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没钱别进来”的社会的观点。触目惊心的例子,轻松的剪辑,活泼的配乐,讽刺的语句,打趣地结尾,牢牢地控制了观众的情绪。整部纪录片的叙事风格是很轻松活泼的。导演在用一种轻松的口吻讲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用好莱坞风格揭露一个深刻的社会弊端——医疗体制只服务于有钱人,其政治目的也比《华氏911》隐藏的更深。
今天,责任与影响力已经成了纪录片的重要品性。在《医疗内幕》新闻发布会上,麦克摩尔指出: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要以一个美国人的眼光看待别国的医疗制度,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为美国医疗制度寻找出路。麦克摩尔德这部片子就担起了批判现实,深刻揭露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重担。这一题材比《华氏911》更加切合美国民众的切身利益。
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创作人应该具备探索精神、吃苦精神和伸张正义的精神。麦克摩尔就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为了探索美国医疗现状和未来的出路,麦克摩尔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文献资料开始一直伸入加拿大、英国、法国的医疗制度内部,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在比较中寻找出路。因为这部影片,麦克摩尔在美国有不少的敌人,摩尔也有可能因为这部影片入狱,然而摩尔并不畏惧,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部影片得以上映,希望美国的钱用在救人上而不是杀人上。
这部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纪录片也有许多不足。片中对英国、加拿大、法国甚至古巴医疗制度过于完美的描述,使许多人对影片主题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美国的医疗体制真的如此惨不忍睹,别国的医疗制度真的如此完美无暇?过于完美的东西总是无法使人信服。万事都有利有弊,片中没有提到美国体制的优点和别国体制的不足,这样的主观会让人产生质疑:这究竟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学新闻出身的摩尔当然注意到了用事实说话,但是摩尔并没有给利益双方说话的机会,又是偏颇。
无论如何,感谢摩尔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同时希望中国的纪录片可以吸取它的长处,避免它的不足,在市场和责任中间选择好最恰当的位置,在好看与真实中间取得平衡,高调登场。

医疗内幕Sicko(2007)

又名:健保真要命(台) / 神经病人 / 医保内幕

上映日期:2007-06-22片长:123分钟

主演: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Tucker Albrizzi/Tony Benn

导演: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编剧: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

医疗内幕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