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了第一部,跟着这些人从7岁到63岁,想写一点观后感,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格可以去随便对别人的人生发表评论。还是写下一些感想作为记录。希望之后回看的时候可以觉得,哦,那时候的想法真幼稚。
感受-关于自己
关于阶级固化
关于纪录片里的人
从小看到老
关于婚姻


感受-关于自己
人和人的兴趣不一样。推荐给很多朋友这部纪录片,以为所有人都会很感兴趣,因为可以看到一群不一样的人从小到老的人生。但发现不是,一半的人没有兴趣不会看,也有的越看越觉得无聊。所以,人和人的兴趣还是不一样。
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再回头想,为什么我会觉得有趣。感兴趣的其实不是纪录片里的人,而是看他们故事的自己。哪些人是我欣赏的,我欣赏的其实是我想要的或者我缺少的。我写的cmts虽然是对影片里的人,但其实是在借着别人表达自己。好奇他们在后半段人生里的想法,其实也是在好奇自己的未来。
又想到蔡康永演讲里说我们最大的兴趣永远是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吧。“普通人和明星合照,普通人会要求重新拍,因为自己拍糊了。关注的不再是明星本身,而是和明星合照的自己。明星是生活中的一个工具,明星的歌声是我们自己唱歌的依据,明星的长相是我们现在模仿的样本。我们的快感不是来自于看你表演,而是看完你表演之后我自己来。我们最大的兴趣永远是自己。”
羡慕/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自己不是有特别强爱好的人,所以就会欣赏有这样特质的人,觉得他们闪闪发光。



关于阶级固化
完全篇再去想,我羡慕or欣赏哪些人,并不是他们所在的阶级决定的。我欣赏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同时知道怎么争取想要的东西,并且有执行力会去做;二是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且可以接纳自己。如果再加一点别的,比如Bruce年轻时候就开始对自己反思,帮助别人,又有勇气放弃所谓更道德的选择,是让我敬佩的人。

这两个特点精英阶层的人会有,底层的人也会有,他们的人生一样让我羡慕憧憬。然而阶层带来的差异可能是精英阶层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特质,而中产和底层只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这大概是我理解的阶级固化。


关于纪录片里的人
1) 我敬佩/羡慕的两个人:
Bruce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寄宿学校长大,牛津数学系毕业,21岁采访讲出 "try to avoid proud but hard",毕业后去伦敦东区(贫民区,治安乱) 的公立小学教数学,40+岁又离开公立体系去到薪酬高环境好的私立学校教书。解释离开公立学校的选择,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他耗尽了能量。是所有人里结婚最晚的,遇到了和他一样温暖的另一半。Bruce最让我触动的不是他一直帮助别人,而是他后来放弃了贫民区又回到私立体系,他做的事不是要感动别人,是做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不会选择公立体系就敌视私立,也不会回到私立就诋毁公立。
Tony的人生是我最羡慕的。伦敦东区长大,小时候想成为骑马师,就辍学去马场做学徒,后来参加过比赛,但是没有骑马的天赋,于是放弃,但在采访里回忆起这段经历,他眼睛发着blingbling的光。后来成了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证件非常很难考,收入可观,也是14岁采访时就给自己想好的退路)。40岁觉得对表演感兴趣,报班学习,并且一直兼职做群演。喜欢西班牙,抵押贷款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小屋,尝试在西班牙做生意但是失败,把房子卖掉。49岁(2005年) 预测未来五年会有经济危机,理由是政府入不敷出、普通人交的税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大银行不受监管。Tony不是一个智力超群or天赋异禀的人,出生在贫民区也没有优渥的家庭环境,但是他有自己的爱好,并且不同阶段想做的事都去尝试了。要说有一点不喜欢的,就是他对家庭和妻子的态度,把出轨说的理所当然。猜想大环境应该是这样的,父亲是受益者大概率不会反思,如果母亲也没有反思take as granted,那孩子就会继承这些观点。

2) 其他喜欢的生活:
三个伦敦东区长大的女孩子,Sue是让我赞叹的。中学时就和另外两个朋友不一样,选择了comprehensive school,学校里女生会学习木工、男生会学习厨艺,而另外两个人选的grammar school “没有女生会对木工感兴趣”。被问到阶级和金钱,另外两个人的反应很激烈,但是Sue会平和承认他们是比她有更多机会。离过一次婚后来遇到合适的新伴侣,在一起生活20+年很幸福,一直没有注册结婚。没有读大学,在大学做行政工作,喜欢所做的工作,后来管理一个部门。一直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状态.
Suzi是家境最好的人之一。父母离异,没有读大学去了巴黎,21岁的采访叛逆抽烟说不会结婚,28岁采访就仿佛变了一个人,平和,遇到了改变了她状态的另一半。之后是结婚生子照顾家庭。后来孩子长大独立之后学习伤痛治疗,成为一名咨询师。没有特别的成就,但是也是让我喜欢的故事,28岁之后的采访一直温和坚定。
“三巨头” John、Charlse、Andrew,typical精英阶层,7岁采访时会看纽约时报和股票,说出的中学、大学路径基本上就是未来发生的事情。John从事法律工作,后来花了很多金钱/时间帮助保加利亚(祖辈曾是保加利亚首相);Andrew是律师,娶了一个阶层不同的姑娘,两个人在乡村买了栋房子每年不断去修剪装修直到退休去居住;Chalrse没有去牛剑,他觉得是不错的经历,因为周围不再是同样的那群人了,后来成了BBC的纪录片导演,不再接受采访。我喜欢他们的状态,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需要付出哪些努力。被问到自己是否有比别人更多机会的时候也会坦然承认,在我看来是有更为客观和成熟的世界观。

3) 其他人:
大家说完成了阶级跃迁的Neil。Neil在比较偏的农庄里长大,后来去Oxford读物理,毕业后在威斯康辛任教。没有特别感受,可能因为生活里类似经历的人太多了,所以不觉得他的经历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Neil是唯一一个在纪录片采访里追根溯源的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对物理感兴趣,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性格。也是我觉得自己最接近的一个人,连着小时候的内向拘谨也是。所以才没有特别的欣赏,因为习以为常。弹幕评论说完成阶级跃迁的只有Neil。但是仔细想了想,我不觉得他的经历是所谓阶级跃迁,在我的概念里这是一个擅长读书的人读了大学然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故事。
两个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Paul和Symon。Paul后来去了澳洲,遇到了知道怎么爱人的另一半,过得很幸福,羡慕他遇到这样的伴侣。Paul和Symon很像,到了很晚才开始了解反思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过得自洽平和一点。是环境决定的,也是一种不同的体验,不过这种体验我不喜欢也不想经历。

从小看到老:
有些小时候有些想法会延续到以后。Bruce7岁的时候说想去非洲教书,让那里的人to be more or less good,长大之后选择在伦敦东区教小学数学,去过第三世界国家的学校交换。Neil对物理的兴趣来自老师的一句玩笑,小学时候老师说如果Neil在的话一定是懂的,Neil就觉得自己应该是懂的,于是开始各种研究物理。John、Charlse、Abdrew他们更是从小就开始思考和尝试未来想做的事。Tony从小就有主意要做骑马师,后来一路追逐自己喜爱的事情。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探究的比较少,更多是选取几个点的记录,只能说长大后的一些行为在小的时候可以找到一点引子。


关于婚姻:
改变了我部分对原生家庭的偏见。一大半都是单亲家庭,他们长大后有的婚姻生活特别幸福,有的比较糟糕。有的人第二任才是真正合适的人,有的人一开始就遇到对的人。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没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有两个人Suzi和Symon,是因为遇到了有爱人的能力的另一半,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生七年963 Up(2019)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 63岁起 / 人生七年第九季

上映日期:2019-06-04(英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

人生七年9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