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再看一遍Baraka,无意间翻到这个纪录片,春节期间断断续续看完,如下只是个人呢喃。

看的中间有很多思绪,没有记录下来,不知道现在还剩余多少,年纪大了要靠即时记录,否则全然忘却,当下的感触是最多的,日子长了就会觉得平淡,片中有几个人物也是如此。起初相信他们几个人都不愿意参加这个节目的录制,估计只有那时单纯的Paul和Simon没有觉知,但是相信到了后面几期他们都是愿意的,这片子已经成了他们的一部分,一开始就存在于他们的生命中了。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a man. 我们说的3岁看到老,他们是7岁,擅自意会下导演的初衷估计是想表达原生家庭以及命中注定不能选择的原先基因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从大方向来说确实是影响深刻,但是也有几次人生的转折点机会,比如上学考大学,比如结婚选对象,每个人都似乎因为这两个转折点有所影响。

一直在考虑,家庭或是第一人生周围环境背后影响他们的是什么

开始我觉得是自律和视野,家庭和周围的环境给到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Andrew在7岁的时候说晚上7点30开始是看书,真的有被震惊到,7岁的孩子1964年的时候看报看股票,我们7岁都不知道在哪里神游呢;当然我觉得他其实是看不懂的,这些描述的可能部分是真的他们自己做的,但极有可能是他们的父母做的,孩子只是描述了出来,那Andrew为什么会去“撒谎”呢,这个就是可能是先天也可能是后天,first class的人都比较能说会道,他学来的。7岁的时候他们都在口述他们的环境通过他们的大脑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外部,没有成人的脑回路,左右脑没有分开前,每个人估计都是这样的可爱。后来觉得自律好像太细了,其实应该就像张磊说的,人的三大资源应该是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7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初步的价值观,只是有的人儿一直保持这份价值观,有的在过程中慢慢修复改变,例如John一直目标明确,一直秉承同一份价值观,直到63他还在说没有case我就没活干了,但是我可以做很多别的爱好,价值观强劲的小伙变成“憨豆”先生仍旧这么锐利。

那么我们的价值观是怎么生成的呢,细品后,觉得有个词非常重要,叫“关注感”,这种关注感来自于物质、更多是来自于他人,first class的3位宝宝一开始就是关注感满满,有太多人和物围绕着他们,这种关注感开始变成温暖,以及目标明确,关注感越多的越早的,相对价值观的定位都会比较早些,Paul 和 Simon需要到成家后才慢慢启动。最有意思的是Nick,感觉像是逆袭的人生,其实追溯起来确实是“关注感”帮助了他,老师的有意无意的鞭策成了他的梦想,村里只有他们家有孩子,相信关注感也是满满,所以婚姻没有影响他,他的价值观建立的比较早,目标也很明确。心理学上也有相关的实验,有人关注的表现总比孤芳自赏的好很多,人性在最初的时候就定论了我们的需求,然后马太效应会逐渐加大效用,所以外向型的孩子显得目标会更加明确些。7岁的孩子已经有意识,所以他们说出的话,像是承诺一般,其实潜移默化在影响他们,说出自己梦想的真的会往这个方向去发展,这个节目还真的是影响着他们每个人,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或者不幸,节目也是一层关注感,加重了马太效应。

从7岁看到63岁,看完心情起伏,除了对关注感的理解外,最重要的感触是,人生是个长跑。忘记是哪里看到的,一个37岁的男人面对在阳台点燃一根烟,吸了口,对旁边的兄弟说:“其实20几岁的时候真的不用着急,有些人快些得到,有些人慢些得到,我现在也有了老婆,房子和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这些都会有的。”其实人生到了最后就像Tony说的那么直白,大致就是我只关注周遭自己的可以接触到那些事情,言下之意就是自己顾不过来这么多。过了30这个坎,就会明白,人终究要和平凡讲和,但是如果能更多的利他,帮助他们,人生也会更加的豁达点,一辈子需要两个孩子,一个是基因的传承,一个是影响力的作品,比如Lynn的作品。

去体验活着的每一缕空气吧,愿每个人都在平凡的人生长跑中得到满满关注感。

祝君安。



人生七年963 Up(2019)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 63岁起 / 人生七年第九季

上映日期:2019-06-04(英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Tony Walker / Charles Furneaux / Nicholas Hitchon /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 

人生七年9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