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原著在国内早期有各种儿童绘本,主题也比较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从小学时代就可以看到各种译本的小说。这样的民众基础使这部文学改编电影的观众会以较为苛刻的眼光审视电影。即使没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大概也听过“水手大战章鱼”的冒险故事,为此,貌似还引发了对巨型大王乌贼的是否存在的讨论。毋庸置疑,小说是科幻主义代表作,儒勒.凡尔纳那个年代,幻想出的潜水艇,水肺潜水,核动力(视觉是)还有其它作品里的坦克,直升机等等,都在今天成为现实。

难得的是,电影中鹦鹉螺号潜水艇的设计细节,无论从戏剧效果还是实际考量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舱室的设计,快门式观景窗,发动机转轴,干式潜水服,甚至停放救生艇的泊位都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分体式泊位真是个惊喜)。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洋溢着悲观理想主义(瞎编的)的气质,尼摩船长的管风琴弹奏的曲子立刻有着吸血鬼城堡的即视感,用音乐衬托船长的仇恨,与人类的决裂的创意真的太巧妙了。鹦鹉螺号的乌托邦式构想突然让我想起另外一部电影-《海滩》。

不只是巧合还是潮流,从大航海时代以后,看到的船长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捍卫着自然和自由,大概见过了海洋的辽阔深远,更体会了人类的贪得无厌。此片中的鹦鹉螺号船长带着满满的恨和“为其独有”的科技发现,建立了一个移动的海洋城堡(乐园),所有一切皆来自于海,海草卷的雪茄,宠物海狗,海鱼泡的酒等等,作为海洋的一部分,以海洋为归宿,视财宝为无用之物-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最后全体殉葬与鹦鹉螺号共同沉默,与大海融为一体。

快乐的尼兰德以漂流瓶的方式,出卖了鹦鹉螺号和他们的巢穴-火山岛,导致陆地的军队登上火山岛准备开始掠夺。这样的设定起初无法让我理解主人公的动机甚至觉得他毁了鹦鹉螺,毁了世外桃源,毁了海洋保护神对尼兰德有什么好处,你为啥执迷与牺牲他们以获得自由呢?这个设定一度让我无法对主人公产生共情,甚至有点讨厌。但,当他挣脱囚禁的舱室,跳到暴雨中用擅长的鱼叉(鱼叉手)扎向巨型乌贼,无所顾忌的把尼莫船长解救回来时,我明白了,尼兰德他是个人,是个有着朴实的,现实的,本能的需求的人,他饿了要吃,累了要愉悦自己,穷了会贪财,被束缚了要摆脱枷锁奔向自由的人,他可以没有使命感,可以不用背负道德评判,贪财好色,但遇到困难危险他一定会挺身而出,哪怕那危险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一切不是在感恩图报,更不是人格升华,这些无一不是在说,他是一个人,一个同你我一般普通,有欲望,有良知的人。

最后再说说电影视觉呈现,当然跟大量的电脑特效没法比。但就故事表现上来说,已数上乘:海底的生态环境,远洋航行船与大洋的融合,倾巢而出的食人族,当然还有津津乐道的大战大王乌贼,这些场景的呈现能啪啪打那些“无特效不电影”者的脸。

总之,这部电影,不完美,有遗憾,但依旧经典。



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54)

上映日期:1955-11-24片长:127分钟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保罗·卢卡斯 Paul Lukas/彼得·洛 Peter Lorre/Robert J. Wilke/特·德·科若 Ted de Corsia

导演:理查德·弗莱彻 Richard Fleischer编剧:厄尔·菲尔顿 Earl Fe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