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目的且无意义的暴力这一母题,2016的日本影坛竟然推出了两部好片,当代电影人对青少年暴力这个愈发严重的问题的重视可见一斑。然而不同于以少年时代遭受校园暴力为自身暴力动机的《白昼之雨》,《错乱的一代》展现的没有确定原因的纯粹暴力,即如导演在采访中所讲,影片探讨的就是何为暴力。

影片展现了多种暴力,其中最明显的当然是主角卢原泰良的无差别暴力。泰良这个角色全片大概只有5句台词,仅仅表露了一次暴力带给自己的愉悦之情(究竟是心灵还是肉体的愉悦也不得而知),此外既没有对对手和同伴的评论,也不曾表达自己,就像一株具有趋光性的植物,以追求暴力为生存的动力(不幸的家庭和社会边缘人的身份是泰良暴力的根源?用暴力来追求自身的毁灭?在暴力带来的痛苦中体味存在感?——这些缺乏论据的猜测都有一定道理,但影片的目的不在于挖掘暴力背后的东西)。他因打架而出名,外界因他的暴力而知道了他的存在,不管他本人意愿如何,暴力即泰良为自己发声的方式。

与泰良的单纯暴力相对的是小混混裕也有目的的暴力,即以对他人的征服来彰显自身。这种暴力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更加常见,而便于每个人匿名发声的互联网又给这种暴力提供了温床和展现的平台,然而这种暴力是可以被其它形式的征服取代,因此是软弱甚至猥琐的。在影片中,只有裕也一人因得不到他人的响应,如困兽般歇斯底里地坚持着这种暴力。裕也死在自己的受害者那奈手中,似乎暗示着这种依附于环境的暴力是可以被制伏的。

影片中的第三种暴力便是互联网上的语言暴力。车祸之后,泰良遁走,裕也死亡,那奈住院,互联网上的舆论被媒体引导,一边倒地针对泰良一人,尽管真正杀了两个人的凶手是伪装成受害者的那奈,尽管泰良可能永远不会听到这些指责的声音,那无数匿名的个体汇集成的整体还是要发声,以这种自以为是的形式表达对泰良的制裁,在这里,暴力的媒介不再是拳头和武器,而是声音,社会舆论看似自由,其实一直受到“社会”这个框架的引导,是实现社会道德观及价值观的方式,这种暴力的执行者是匿名和无形的,暴力的受害者可以缺席,舆论向虚空挥出拳头,其实是社会意志的一次表达,当然每位个体发声者都在实行暴力的过程中感到“痛快”(也算一种愉悦)。这一番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执行暴力这个动作本身比暴力的方式、对象、意义都要重要,暴力即为自身发声,发声即暴力。

影片的最后,泰良枪杀巡警时,泰良的弟弟站在街上,呆呆地看着一场传统仪式,露出了跟哥哥打架时一模一样的痴笑。那场仪式大概日本的丰收祭之类的传统祭典的一个环节,双方各一群人簇拥向中间的木桶,像极了打群架的两方。现代较为简单文明的仪式往往脱胎于远古祭典上货真价实的打斗,现如今,随着祭典本身的现实意义让位于符号意义,祭典上的暴力也退化为比赛这一符号。可以说,在节庆的大街上举行的是符号化的暴力,让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乐在其中的暴力。从泰良的拳头到舆论的声音再到祭典上的友好比赛,施暴者、受害者和暴力动作一层层地被简化,赤裸裸的暴力最终化作了无害的社会习俗。但是无论个体的单纯暴力、舆论的集体暴力还是符号化的暴力,暴力总出现与外界(集体意志)引导和个体愉悦交汇的地方。社会需要发声,人民需要快乐——人定会执行暴力。

错乱的一代ディストラクション・ベイビーズ(2016)

又名:失序男孩(台) / 喧嘩の凡て / All About Fighting / Destruction Babies

上映日期:2016-05-21(日本)片长:108分钟

主演:柳乐优弥 Yûya Yagira/菅田将晖 Masaki Suda/小松菜奈 Nana Komatsu/村上虹郎 Nijiro Murakami/绪方义博 Denden/池松壮亮 Sosuke Ikematsu/岩瀬亮 Ryo Iwase/北村匠海 Takumi Kitamura/三浦诚己 Masaki Miura/冈山天音 Okayama Amane/郑龙进 Ryushin Tei

导演:真利子哲也 Tetsuya Mariko编剧:真利子哲也 Tetsuya Mariko/喜安浩平 Kohei Kiyasu

错乱的一代相关影评

kiveetin
Zii
Z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