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為一隊很喜歡的德國樂隊Untoten 在香港某本音樂雜誌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論及我自己對愛情中的自虐行為的理解,大約內容就是說自虐的心理在戀愛中其實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在戀愛中的確也滲透著恨的成分,而恨其實正正填補在愛情中自我犧牲的忘我情緒,愛是外向的,而恨是內外的,你亦可稱它為一種求生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正所謂愛得越深,恨得越切,而作為外向性的愛,當中我們是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價值的,愛是一種為他人而存在的感覺,而恰恰相反,恨的內向性卻直指自我內心的感受,也可以說唯有在恨中我們才可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因為對一個人的愛和恨存在著根本上的矛盾性,所以我們的潛意識作用會將恨意反方向地反噬自已,享受在愛情中受到的苦難和對方給予的痛苦的自虐心理,便是這種恨意反噬自已的體現方式,而當你在這種情緒中越陷越深之時,便會錯覺地認為對方給予你的痛苦正正是你能夠找到自我,甚至是成為自我和生存的唯一意義,正如我前文所說,恨意是潛意識中衍生出來的自我保護機制,是為了保護我們不會在戀愛的盲目付出中自我犧牲,而諷刺的是這一自我保護機制卻反過來反噬我們自己,這情況也體現在人類身體中癌細胞生長的過程,正常細胞以為有外來侵略者而不斷增生,最後不受控地反噬自己成為惡性腫瘤。而文章的總結就是:也許你愛這人,是他能給你帶來痛苦之故。

很多年後的今天我再看這篇文章,因為自我閲歷和人生體驗的增加,我不能說我這篇文章是絕對正確或是無誤的真理,但我相信我所探討的這種心理,必定存在於某些人的心靈之中,正如此電影的女主,當她在偶遇男主的那一瞬間,那個令人神迷目眩的環形運鏡,正正隱喻著女主注定避不過這段愛與恨和自毀性的感情的宿命,而最後男主為女主推著輪椅進入電梯,在電梯關上門前的一刻的女主臉上的神情,我們可以肯定她不是在享受著這種被愛與痛所煎熬的感受之中嗎?



玛尔塔Martha(1974)

又名:玛塔

上映日期:1974-05-28片长:112分钟

主演:Margit Carstensen/Karlheinz Böhm/Barbara Valentin

导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编剧:Cornell Woolrich/Rainer Werner Fassb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