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七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二十五岁的老高中生。他一心要考中央戏剧学院,文章写得极好。从他那儿,我第一次知道“文艺评论”这个词。当然,他一年又一年地考,最终的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失败。三月初,他赴京考试,我送他去火车站。在寂寥的小站,我第一次看到他眼角已经有很深的皱纹。上车前,方便面从他的手提袋里跌落出来,一起掉在地上的还有一本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这本书我上了大学后才读到。在闭塞的小城,我熟悉所有的书店,可惜从没有找到过稍稍像样的书,也可能我不能判断究竟哪些书可读。所以,我看的书都是些肤浅的文学书。我厌恶哲学,因为我认为哲学都是政治书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除了马克思主义还有其他的哲学。当上海的韩寒在课堂上看黑格尔的《小逻辑》,我看的却是《参考消息》、《半月谈》之类的读物。

所以,我理解外省文艺青年的苦闷。他们的苦闷在于,没有可以交流的人,没有适宜的精神氛围。那么,北京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圣地,就像十九世纪时的巴黎,那里依然有贫穷,那里依然有白眼,可是那里不像风气保守的小地方,在那里像影片中胡老师那样的人可以不用假强奸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正常。

歌剧爱好者王彩玲一次次地往返于小城和北京的火车上,梦想随她走了千万里,梦想在让人压抑的故乡发酵,催她必须离开外省,催她去陌生冷漠的北京办一个户口。她的梦想不能实现,导演顾长卫在影片的结尾安慰她:此景献给王彩玲。或许她不孤独,因为在无数的小地方有无数的文艺青年梦想刚刚起飞。

就像业余画家四宝,业余朗诵爱好者周瑜,舞蹈教师胡老师,甚至包括在KTV中偶遇王彩玲的那个服务生,在王彩玲上火车前,恳求带他一道去北京。文艺青年是一个很特别的称呼,没有文艺中年,因为文艺青年做不成就放手了;也没有文艺老年,因为成功了,就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了。

文艺青年只属于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现在,我们知道电影中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北京天安门,会出现北京的场景。那是梦想的所在,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象征。

可是后来就是最执着的王彩玲也没有留在北京,即使她的歌剧唱得让观众震惊。我们看到,梦想破灭后,她拿着尖刀在街头一刀刀剁着羊肉,来往的行人不会留意到这个女屠夫曾是一位热爱歌剧的文艺青年。四宝则直接变成一个坑蒙拐骗的商人,开着被人砸烂车窗的车招摇过市。作为一个前资深业余画家,不可能给家里带来一分钱,艺术家也要吃饭,四宝终于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妥协,只是可惜了为考试费去的四五年的光阴。

我们也这样以自己的方式与现实妥协,一颗不甘平庸的心终于湮没在琐屑和卑微的世俗生活里。我喜欢诗人柏桦的诗,我找不到他的诗集,但我可以轻易找到他编写的《毛泽东诗词赏析》。这样的活诗人也做得?

倒是周瑜一脸幸福地抱着女儿,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让妻子孕期如何保养的独家秘方。这才是一条稳妥的道路。要不然,像贝贝那样也可以,不择手段地先出名再说。

罗素说一个人年轻时应该是一个左派,否则就谈不上热血沸腾;但如果到老年还是一个左派,这个人一定糊涂。这话虽然近于戏言,但可以作为文艺青年的信条。有谁可以一直做文艺青年呢?就是文艺青年的偶像海子还活着,现在也一定不会再写诗。

再回头说说我的那位大朋友。我去年回乡时,专程去见他,他现在已经是一家木材加工店的老板,天天在飞扬的木屑中和客户谈生意,偶尔来一次北京为木材制品寻求买主。他说每次去北京,依然激动莫名,仍像当初赴京时那样忐忑不安,心揣虔诚。在他的家里,已经没有任何文艺的气息,只有账单、木料和响个不停的电话。就像《红与黑》里的富安,当于连到巴黎闯天下的时候,他独自在故乡经营木材生意。我为他们感到庆幸。

和他谈话时,我仍怀念读萨特时的那个文艺青年。就像我看到王彩玲和四宝在去往北京的疾驰列车上,仍会怀念那本跌落在地上的《存在与虚无》,仍会怀念作为前文艺青年的自己坐在由重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第一次看到辽阔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麦浪滚滚,那时,我知道,北京近了。

2009年1月24日

立春(2007)

又名:And the Spring Comes

上映日期:2008-04-10(中国大陆) / 2007-10-23(罗马电影节)片长:105分钟

主演:蒋雯丽 Wenli Jiang/张瑶 Yao Zhang/李光洁 Guangjie Li/董璇 Xuan Dong/焦刚 Gang Jiao/吴国华 Guohua Wu

导演:顾长卫 Changwei Gu编剧:李樯 Qiang Li

立春相关影评

笨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