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用一个小城背景,讲了一个普遍性的命题:“做自己”有多难,“实现梦想”有多难。
女主角王彩玲认为自己该在巴黎唱歌剧,现实却是她只能在小城当一个音乐老师,最终改行卖肉;
业余油画爱好者黄四宝甚至对标梵高,现实却是他一再落榜,最终开起了婚介所;
芭蕾舞爱好者胡老师倒没有惊天动地、“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只是一心热爱芭蕾舞,最终不堪忍受闲言碎语,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三个“文艺青年”,都自认为不属于这个小城,他们看待周遭的眼光,是“清高”的,因为和艺术沾了边,便觉得自己不是庸俗之辈。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人,包括过去的自己: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以为多看几本书就和别人不一样了、能逛展览看话剧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去过的地方多了点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但实际上,当兴趣爱好不能转化为产出时,它们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可是,片中的三个人倒没有止步于“以为自己不一样”。王彩玲想办北京户口、想加入文艺组织,黄四宝年年进京报考,胡老师努力跳好芭蕾舞。他们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都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可能比现实生活中许多一直在抱怨却什么行动都没有的人要强多了。
但他们最终都妥协了,向生活低头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人,他们曾经志气高昂、高谈阔论,我本以为和他们是同路人,却没想到,过了几年才惊然发现,他们只是晚几年妥协罢了。
生活逼得说“我不打算在这里发生爱情”的王彩玲走进了婚介所,最终领养了孩子,改行卖肉。三个人里最坚持不懈、最“清高”的她,最终也向生活低了头,但她已经是三个人里,最晚妥协的那一个了。
在这个社会,无论是片中的小城、还是现实中的大城市,“做自己”和“实现梦想”的门槛都太高了。虽然我们经常受这些“毒鸡汤”的影响,渴望那个诗意的世界,但放眼生活,能不为世俗所累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见过很多一开始就没打算挣扎的人们,他们看上去毫不在意对“自我”和“存在”的叩问,从不质疑世俗生活的“理所当然”,永远在追逐社会希望他们拥有的东西,拒不承认自己的碌碌无为。我通常觉得,他们已经骗自己到自己都相信的地步了。
后来,我认识了不少“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他们爱音乐、爱艺术、爱写作,鄙夷世俗生活。高谈阔论的时候,我经常觉得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但几年过去后,他们陆续过上了曾被他们不屑的生活,交谈中不再有艺术、自由、理想,而只有婚姻、工作、孩子。我不忍心去问他们如何评价过去和现在的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晚了几年妥协。
自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终究都是无用的。当你不能把自己的“不同”转换为生产力的时候,总有一天,你的激情会被消磨殆尽,然后被生活卷入洪流。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只能自己骗自己:“这样的日子也不错”。
我是相信所有人都有过不甘平庸的念头的,毕竟所有人都喜欢好的结果,如果老天给了你一个惊人的天赋,又给了你惊人的运气,相信你也不会拒绝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只是绝大部分人得不到上天如此的垂爱,又懒到不愿意付出多少努力,甚至懒到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不平庸”的欲望,仿佛那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条咸鱼。
这么一对比,《立春》倒不是一部多么令人绝望的电影。毕竟他们不甘过、努力过、失败过、爬起来过,虽然最后向生活低头了,但好歹认真对待过梦想,也曾不可一世地做过自己。
王彩玲说,“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这大约就是很多人生活的写照吧:仍然有期待,却从来不会有什么从天而降的改变,日子就在这期望和失望中,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半途而废的人太多了,从不挣扎的人更多,在社会的磨练中,他们渐渐失去了年少时的那份偏执和狂热,变得没有好奇心、没有激情、不再相信“我可以”。衰老便是从这生命力的衰退开始。
我自己也经常鼓吹“做自己”,在我心中,这确实也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我心里很清楚,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太难了。必须足够坚定、足够有行动力、足够有毅力,还得有那么点运气和机遇。这其中的每一点,门槛都不低,大部分人除了坚持跟风外,什么都坚持不了。


立春(2007)

又名:And the Spring Comes

上映日期:2008-04-10(中国大陆) / 2007-10-23(罗马电影节)片长:105分钟

主演:蒋雯丽 / 张瑶 / 李光洁 / 董璇 / 焦刚 / 吴国华 / 张静初 / 

导演:顾长卫 / 编剧:李樯 Qiang Li

立春相关影评

笨笨